- 朱德(1886-1976)
- 毛澤東(1893-1976)
- 賀龍(1896-1969)
- 劉少奇(1898-1969)
- 彭德懷(1898-1974)
- 康生(1898-1975)
- 周恩來(1898-1976)
- 陳伯達(1904-1989)
- 鄧小平(1904-1997)
- 高崗(1905-1954)
- 陳雲(1905-1995)
- 林彪(1907-1971)
- 陶鑄(1908-1969)
- 習仲勛(1913-2002)
- 江青 (1914-1991)
- 胡耀邦(1915-1989)
- 趙紫陽(1919-2005)
- 華國鋒(1921-2008)
- 江澤民(1926-2022)
- 胡錦濤(1942-)
- 溫家寶(1942-)
- 薄熙來(1949-)
- 栗戰書(1950-)
- 習近平(1953-)
- 李克強(1955-)
朱德(1886-1976)
(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
原名朱代珍,曾用名建德,字玉階,四川儀隴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創始人及領導人之一,亦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朱德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家和軍事家,亦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被稱為中國紅軍之父。
- 1886年12月1日生於四川省儀隴縣佃農家庭。
- 1909年到昆明考進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
- 1911年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武裝起義。
- 1915年參加反對袁世凱覆辟帝制的戰爭。
- 1917年任滇軍旅長,在四川參加反對北洋軍閥段琪瑞的護法戰爭。
- 1921年任雲南陸軍憲兵司令部司令官,雲南省警務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等職。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他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
- 1922年為尋求革命真理赴德國,在柏林結識周恩來和其他共產黨人,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德國格丁根市一所大學里留學。
- 1925年返柏林,當選為中國國民黨駐德支部執行委員,因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兩次被德國政府逮捕,並被驅逐出境。隨即到蘇聯學習軍事。
- 1926年夏回國,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軍隊中進行革命工作。
- 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培訓革命軍事幹部。
- 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後,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軍長。起義軍南下廣東後,主力在潮汕地區被國民黨軍隊擊敗,他率領余部轉至湖南南部,發動農民起義,建立蘇維埃政權。
- 1928年4月率部萬余人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合;隨即成立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毛澤東指揮部隊多次戰勝國民黨軍的進剿,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 1929年和毛澤東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進軍,為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 1930年8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
-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他先後同毛澤東、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四次大規模軍事圍剿。
-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10月參加長征。
- 1935年1月在貴州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長征途中同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分裂共產黨和紅軍的活動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不久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率領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協同國民黨軍隊對日作戰,取得平型關等戰鬥的勝利,爾後指揮八路軍各部深入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建立和擴大了許多抗日根據地。曾先後兼任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指揮所轄部分國民黨軍隊與八路軍共同作戰,維護了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局面。
- 1940年返回延安,提出「南泥灣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以打破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
- 1945年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 1947年同劉少奇等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到華北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他親臨華北前線指導作戰,取得了清風店、石家莊戰役的勝利,開創了攻克堅固設防城市的先例。在戰略決戰階段,他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 1949年4月和毛澤東一起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長江南下的作戰命令,最後推翻了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統治。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連續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 1956年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並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
- 1956年4月,致函中共中央,作出世界戰爭短期內打不起來的戰略判斷,主張抓緊時間儘快發展經濟,增強國防事業的物質基礎。
- 1956年9月,出席中共八大,作《加強團結,建設社會主義》的發言,會後當選中共中央副主席。1957年3月,致函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建議軍工、民用生產相結合。
- 1958年1月,發表《勤儉持家》一文,指出社會主義實行的按勞分配原則並不是「吃大鍋飯」。
- 1959年3月,訪問波蘭和匈牙利。
- 1959年4月,出席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制訂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 1959年7月,出席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朱德在發言時肯定彭德懷的積極一面,被毛澤東批評為「未抓到癢處」
- 1959年9月,朱德被迫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做檢討,之後擔任軍委常委。
- 1960年,提出農業生產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強求一律。
- 1961年,建議停辦農村公共食堂,恢復集市貿易。
- 1962年1月,出席七千人大會,此後致函中央,認為對農民限制得過死,影響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 1963年,提出應當注意發展經濟作物,發展集體副業和社員的家庭副業;特別是山區和丘陵地區,搞多種經營的門路很多,應大力恢復和發展。
- 1965年12月,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在會上發言稱,不能說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頂峰,頂峰就不能發展了。在解放戰爭中,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 1966年5月4日-26日,朱德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會上受到林彪、康生等的批判,把朱德不同意說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頂峰的意見說成是「以馬克思主義來反對毛主席」。「有野心」,「想黃袍加身」,「是黨內危險的定時炸彈」等等。會後發出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爆發。
- 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再次受到批判。全會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改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的排名降到了第九位,林彪升到了第二位。
- 1967年1月,出席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發言中指出,現在文化大革命搞到破壞生產的程度,要注意解決。之後,在江青授意下,造反派稱朱德是「大野心家、大軍閥、黑司令」,朱德受到政治迫害,勒令交代反毛罪行。
- 1968年10月,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召開,朱德、陳雲、葉劍英、徐向前、陳毅、聶榮臻等人被分為不同小組,進行批判。
- 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朱德、陳毅、徐向前、聶榮臻等元帥繼續被分組批判。不過,朱德因為毛澤東的有意保護,仍被列入中央政治局。
- 1969年10月,林彪發布《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各軍隊將領被迫疏散離京。其中朱德去廣東從化、葉劍英到長沙、劉伯承去武漢、陳毅在石家莊、聶榮臻去邯鄲,徐向前在開封。
- 1970年7月,從廣東回到北京,籌備召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 1970年8月,出席中共九屆二中全會。
- 1971年10月22日,致函中共中央、毛澤東,表示「堅決擁護主席和中央對林彪叛黨集團採取的一系列正確措施;堅決擁護中央撤銷軍委辦事組,並責令林彪的死黨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停職反省的決定;堅決擁護成立中央軍委辦公會議和中央專案組。」
- 1973年8月,出席中共十大,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
- 1974年8月,到秦皇島視察海軍艦艇部隊。
- 1975年1月,主持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續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
資料來源: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7-02/01/content_7747304.htm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BE%B7
毛澤東(1893-1976)
毛澤東(1893-1976),湖南湘潭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 1893年12月26日生於農民家庭。
- 1914-1918年,就讀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
- 1920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
- 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建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
- 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參加中央領導工作。
- 1924年國共合作後,在國民黨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都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曾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
-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
-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後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指出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鬥爭的極端重要性,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思想。
- 1927年8 月(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上,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並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到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秋收起義。接著率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 1928年,同朱德領導的起義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任黨代表、前敵委員會書記,朱德任軍長。
- 1930年5月,寫《反對本本主義》,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
- 1930年8月,紅軍第一方面軍成立,任總政治委員。
-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選為主席。
- 1933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從1930年底起,同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路線領導集團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後,將毛澤東排斥於黨和紅軍的領導之外,他們執行不同的戰略和政策,導致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1934年10月,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征。
-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召開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
-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結束長征。
- 1935年12月,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經過長征到達甘肅境內,先後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 1936年12月,同周恩來等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成為由內戰到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時局轉換的樞紐。
- 1936年12月,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 1937年夏,寫《實踐論》和《矛盾論》。
- 1938年10月,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原則。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發表《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
- 1942年,領導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糾正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使全黨進一步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向,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 1943年,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生產運動,度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 1943年3月,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 1945年,主持召開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大會制定了「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戰略。毛澤東思想在這次大會上被確定為中共的指導思想。(自七屆一中全會起至1976年逝世為止,一直擔任中共中央主席。)抗日戰爭勝利後,針對蔣介石企圖消滅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的現實,他提出「針鋒相對」的鬥爭方針。
- 1945年8月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國內和平的願望。
- 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積極防禦,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 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來、任弼時轉戰陜北,指揮西北戰場和全國的解放戰爭。1947年夏,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在以他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和1949年4月渡長江以後的作戰,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 1949年3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並作重要報告,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後的各項基本政策,號召全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 1949年7月1日,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規定了人民共和國的政權的性質及其對內對外的基本政策。
-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1950年6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的總任務。
- 1950年10月,迫於美國軍隊攻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威脅中國東北部的形勢,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進行抗美援朝戰爭。
- 1950-1952年,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開展了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和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竊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
- 1953年,按照毛的建議,中共中央宣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他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
- 1956年4月,作《論十大關系》的講話,這個講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1956年, 9月,中共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已經轉變為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但此方針後來沒有認真的執行,導致日後一系列指導工作上的錯誤和挫折。
- 1957年2月,他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正確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
- 1956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的要求。
- 1958年,發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 1959年,主持召開廬山會議。他本想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但在會議後期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的批判,會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爭。
- 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下,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初步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使國民經濟得到比較迅速的恢覆和發展。
- 1962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範圍內存在的階級鬥爭擴大化和絕對化,發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鬥爭以後提出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仍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觀點。
- 1963-1965年,發動農村和城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提出運動的重點是整所謂「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 1966年,由於對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作出了極端的估計,他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運動,這個運動因受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操縱而變得特別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預計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續十年之久,使中國許多方面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也制止和糾正過一些具體錯誤。他領導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不讓江青、張春橋等奪取最高領導權的野心得逞。在對外政策方面,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和中國永遠不稱霸的重要思想,並且開始打開對外工作的新局面。
-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資料來源: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7-02/27/content_7872519.htm
賀龍(1896-1969)
賀龍(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賀文常,字雲卿,湖南省桑植縣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始人、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 1914年,參加中華革命黨,曾手持兩把菜刀襲擊慈利縣長衛兵。曾任討袁護國軍指揮、湘西護國軍營長、靖國軍團長、四川警備旅旅長、混成旅旅長、建國川軍師長。曾率部與北洋軍閥及四川軍閥楊森作戰。
- 1926年,賀龍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第二十軍軍長。
- 1927年8月1日,他擔任南昌起事總指揮,此後回到湘西,組建紅二軍團,任軍團長,並開闢洪湖蘇區。
- 1936年,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任八路軍120師師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參加百團大戰。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他任西北軍區司令員,組織後方工作。
- 1937年8月22日,賀龍出席洛川會議,隨後任命為中央軍委前方分會組成人員;紅二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賀龍任師長,率部參加抗日戰爭。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區司令員。
- 1952年,任國家體委主任,開創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事業。
- 1954年,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
- 1956年3月,作為中國政府特使,出席巴基斯坦首任總統伊斯坎德爾·米爾扎的就職典禮。
- 1956年9月,出席中共八大,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59年,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
- 1960年,任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
- 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被林彪和康生指控為準備推動「二月兵變」。
- 1967年1月,毛澤東要求周恩來安排隔離賀龍,將他轉往西山,隨即失去人身自由,被立案「審查」,受到嚴重迫害。
- 1968年10月,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表示:「對賀龍不保了。」
- 1969年6月9日,遭迫害致死。
- 1973年毛澤東在軍委會上承認在對待賀龍的問題上「搞錯了」,並說「我聽了林彪一面之辭,所以我犯了錯誤」。
- 1974年9月29日,中央發表了《關於為賀龍同志恢復名譽的通知》。
- 1975年6月9日,在賀龍逝世6周年之際,賀龍的骨灰安放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周恩來在追悼會上連鞠7個躬。
- 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又作出了《為賀龍同志徹底平反的決定》。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4%BA%E9%BE%99
劉少奇(1898-1969)
劉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譜名紹選,字渭璜,曾化名為劉衛黃、劉士奇、趙元啟、陶尚行、胡服等,生於湖南寧鄉,祖籍江西吉水,中國政治家、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締造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和第二任(第二至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6年至1966年間擔任排名首位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劉少奇曾經被毛澤東視作接班人選之一。
- 1898年11月24日生於湖南省寧鄉縣。
- 1919年6月,劉少奇經推薦進入保定育德中學附設的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第三班學習。在保定育德中學,劉少奇讀到了《新青年》《每周評論》《東方》和育德中學自辦的一些進步刊物,學習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進一步了解了國內外形勢和俄國十月革命及布爾什維克黨的情況,這使他原定留學法國的想法開始轉變,轉而對紅色蘇俄十分嚮往。
- 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 1921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22年從莫斯科回國,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不久到江西省西北部的安源煤礦同李立三等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隨後任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代主任。
- 1925年在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此後在上海、廣州、武漢參加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和武漢工人群眾收回漢口英租界的鬥爭。
- 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大革命失敗後,他先後在河北、上海、東北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 1930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執行局委員,留在赤色職工國際工作。
- 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秋回國,任中共中央職工部部長、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 他在長期工作中逐漸認識到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應該實行深入群眾、長期隱藏、積蓄力量的方針,並曾對當時中共黨內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的“左”傾錯誤進行過某些抵制。
- 1932年冬進入位於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領導職工運動,後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 1935年1月在貴州省遵義縣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他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 1936年春赴華北,先後任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書記、堅定地執行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並對過去黨的秘密工作中的錯誤——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進行了系統的批評。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堅持中共中央的深入敵後、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的方針,領導了開創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工作。
- 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原局書記,隨後組織力量深入華中敵後, 1945年在延安 開展遊擊戰爭。
- 1941年國民黨陰謀制造的皖南事變,使新四軍蒙受慘重損失。他在這時被任命為新四軍政治委員和華中局書記,同陳毅等一起扭轉了新四軍的困難處境,恢覆和發展了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擴建了華中抗日根據地。1939年至1941年作了《論共產黨的修養》等著名演講,豐富了黨的建設的理論。
- 1943年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作了完整概括和系統的論述。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毛澤東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在此期間,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
-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攻占延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留在陜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任中共中央委員會書記,轉移到華北,和朱德一起負責中共中央委托的工作。
- 1947年7月至9月,在河北省平山縣主持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確定的方針,進一步推動了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劉少奇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針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1950年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
- 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並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 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報告,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規 劉少奇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定了方向。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
- 1959年4月,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六十年代初期,中國的經濟發生了嚴重的困難,劉少奇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使國民經濟得到了恢覆和發展。
- 1963年到1966年,他先後到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塞、越南、朝鮮、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進行了友好訪問。
-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受到錯誤的批判,並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殘。
- 1969年11月12日病逝。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98%E5%B0%91%E5%A5%87
中華魂網,https://www.1921.org.cn/post.html?id=5971b5c5078f4034a327c161
彭德懷(1898-1974)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原名清宗,後改德懷,字得華,小名鍾伢子、石穿,湖南湘潭人,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黨和國家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階。
- 1898年10月24日,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烏石鎮烏石寨彭家圍子。
- 1916年 3月,到長沙投軍,編在湘軍第二師三旅六團一營一連。
- 1923年 8月,從湖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回六團一營一連任連長。
- 1926年 5月,任六團一營營長。
- 1928年 1月, 任獨立第五師一團團長。
- 192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團秘密成立黨委,任黨委書記。
- 1928年7月,發動和領導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軍長。
- 1928年12月,率紅五軍主力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
- 1930年 6月,任紅三軍團總指揮和前敵委員會書記。
- 1930年8月,任紅一方面軍副總司令兼紅三軍團總指揮。
- 1930年10月,任中央蘇區軍事委員會委員。
- 1931年 3月,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被增選為蘇區中央局委員。
- 1931年11月, 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1932年 3月, 任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指揮。
- 1933年 7月,任紅軍東方軍司令員。
- 1934年 1月,在瑞金召開的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增補為候補中央委員。
- 1935年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紅一方面軍司令員。
- 1936年 1月,任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總司令員。
- 1936年5月,任中國人民紅軍西方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1936年10月,任紅軍(轄一、二、四方面軍)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
- 1936年12月,任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成員。
- 1937年 8月,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員、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副總指揮、中央軍委前方分會副書記。
- 1937年9月,八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任副總司令。
- 1938年 3月,任第二戰區東路軍副總指揮。
- 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常委。
- 1941年 4月,任中央軍委華北分會副主席。
- 1945年 6月,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 1946年 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
- 1947年 3月,任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1947年7月,任西北野戰軍前委書記、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1949年 2月,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1949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
- 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 1949年10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全會上,被任命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1949年11月,任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司令員。
- 1949年12月,任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1950年10月,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1950年12月,任中朝聯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 1952年7月,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 1954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並繼續負責主持軍委日常工作;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 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 1956年9月,在八屆一中全會上再次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59年4月,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再次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 1959年9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被免去國防部長職務。
- 1965年 9月,任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第三副總指揮。
- 1974年11月29日,逝世。
資料來源:
彭德懷紀念館,http://www.pdhjng.cn/wsjq/ysfc/spjj/1423877/index.html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AD%E5%BE%B7%E6%80%80
康生(1898-1975)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張宗可,字少卿,乳名張旺,曾化名趙容、張溶,筆名魯赤水,男,山東諸城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曾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他也是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關鍵人物,生前任中央文革小組顧問,死後被列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
- 1898年冬,生於山東省諸城縣大台莊(今屬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
- 1915年,在父親的安排下,康生(17歲)和陳宜結婚。
- 1917年,家中遭受土匪搶劫後舉家遷往諸城。
- 1920年,到諸城教師講習所學習,後赴諸城縣立高等小學講授。
- 1924年,張宗可(康生)赴上海大學學習,並改名張溶。
- 1925年,康生自稱加入中國共產黨,但卻找不到確切的入黨介紹人。此間結識了後來的妻子曹軼歐。在大學學習時,擔任上海總工會幹事、上海大學特支書記。後擔任區委書記、江蘇省委組織部長。
-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事件,國民黨開始清黨,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張溶(康生)化名趙容開始從事地下情報工作。
- 1930年,趙容曾被捕,由於同國民黨要員丁惟汾的親屬一同被捕,在丁惟汾疏通下趙容獲釋。
- 1931年起,趙容與周恩來、陳雲等人負責中共中央特科的情報與保衛工作,下屬有潘漢年。在顧順章叛變等案件中,協助周恩來處理了中共有關文件和人員的轉移工作及處決顧順章家屬十餘人的制裁行動。當情勢更為惡化後,趙容赴莫斯科共產國際工作。
- 1933年7月,趙容被派駐莫斯科,是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副團長,與團長王明關係密切,並在蘇聯取了俄文名字康斯坦丁,中文音譯就是康生。
- 1934年,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康生被缺席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在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基洛夫被暗殺後,蘇共總書記史達林發動肅反後,在王明等人的指示下,成立了肅反辦公室,負責處理旅蘇黨員幹部。
- 1937年11月底,康生和王明回到延安,此前康生同毛澤東從未謀面。
- 1938年初,康生出任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
- 1938年3月,康生任中央黨校校長。
- 1939年2月,康生任新成立的中共中央社會部兼中央情報部部長,中共中央敵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取代鄧發,領導黨的情報保衛工作。
- 1942年,幫助毛澤東發動了延安整風,大搞逼供信,將大批黨員打成特務、叛徒和內奸,製造紅色恐怖,遭到各方指責。又因在延安時期騎快馬摔傷腦神經久病不愈,建國以後長期休養。
- 1943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央黨務委員會、民運工作委員會、中央統戰部、海外工作委員會、中央研究局合併為中共中央組織委員會,康生出任副書記。
- 1946至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康生擔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山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在山東等解放區搞土改,並推行極「左」路線。由於在土改中違反中央政策,導致多名地主死亡,被毛澤東批評,但未受實質性處罰。
- 1949年,康生對其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只出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兼山東省委書記的安排不滿意,原因是他不願當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副手,開始於青島養病,後中共中央電要求其到杭州休養,康生曾發電報表示已康復不需要,但後期又表示赴杭州養病。
- 1949年7月23日,赴北京醫院休養,此時醫生判斷其有神經衰弱症。
- 1952年初,康生搬回北京,住在中南海的錫福堂。
- 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康生得知八大為權力再一次分配時機,決定復出;當選為中央委員。八大召開後,他曾對人表示自己不懂搞經濟、建設,但只懂搞階級鬥爭,一搞階級鬥爭,病就好了。
- 1957年任中央文教小組副組長、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可能從八大起在政治局內負責指導、領導對中國情報、審干工作,對外不公開。康生復出之後,開始負責黨內的意識形態工作。
- 1959年,中共中央成立《毛澤東選集》編輯委員會,康生任命為編委會副主任,主持編輯《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在此期間,中央文教小組設立理論小組,由康生任組長。
- 1959年中期,受中央委託,康生負責領導中共中央黨校的工作,至此,康生掌握了黨內的理論工作領導權。並且在中蘇關係破裂之後,主持了《九評蘇共》的起草工作。
- 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康生大力批評彭德懷,導致彭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反黨集團」,並指責彭德懷原名「彭得華」是「野心好大,要得中華!還起個號叫『石穿』,水滴石穿,搞陰謀嘛!」
- 1959年春天,康生參加周恩來總理為團長的中共代表團,出席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
- 1960年2月4日,華沙條約國首腦會議在莫斯科舉行,中共中央派以康生為團長的代表團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會議,代表團團員有伍修權、劉曉,閻明復隨團擔任翻譯。
- 1960年2月22日,毛主席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政治局常委會議,討論赫魯雪夫在華沙條約締約國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對中共的攻擊。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在紀念列寧誕辰九十周年期間,發表紀念列寧的文章,從正面闡明列寧的觀點,批判蘇共領導對列寧觀點的歪曲和篡改。
- 1962年,康生指責小說《劉志丹》是作為高崗翻案,指責劉志丹小說是「利用小說搞反黨活動」,炮製了現代文字獄反黨小說《劉志丹》案,以致小說作者李建彤、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勛被關押審查,令牽連在內的共有60,000多人,被迫害至死的有6,000多人,被認為是文化大革命的先聲。
- 1966年5月28日,中央文革小組成立,康生出任小組顧問,他對文革小組的決策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 1966年8月舉行的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康生躋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進入最高領導層。當時康生在黨內排行第七,在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陶鑄、陳伯達和鄧小平之後。
- 1967年初,先把賀龍打倒為國民黨、軍閥。後期並製造了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導致大批老幹部被關進監獄;後以此指責劉少奇。
- 1967年4月6日,康生的妻妹蘇枚(原名曹文敏,曾任中央政法幹部學校政治部副主任)面臨造反派「揪叛徒」的壓力,在家中吞服安眠藥自殺,送往北京醫院後經搶救無效死亡。康生夫婦認定蘇枚是「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自殺,她腹中的藥片一定是在死後被放進去的。康生利用手中職權,將此案定為「反革命謀殺」案,以莫須有的罪名拘捕政法幹校副校長石磊等7人,還有50多人被隔離審查和受到批鬥,其中逼死一人,逼瘋四人。同時被捕的還有北京醫院的顧惜春、王新德等6名醫護人員,其中趕赴政法幹校對蘇枚實施搶救的值班醫生顧惜春被關押6年之久。
- 1950年,蘇枚在青島療養地跳樓自殺未遂,康生認定她是被身邊工作人員推下樓。
- 1950年9月,沙韜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因曹軼歐向中組部匯報說他有政治問題,被迫中斷學業,邊工作邊接受審查。
- 1955年底,康生強調沙韜不能留在北京、不能進中央機關及要害部門,沙韜又被調往甘肅,改名為張韜,任甘肅省委組織部部長。
- 1966年文革開始,康生趁機給沙韜羅列「特務」、「羅瑞卿的走狗」等罪名。
- 1967年8月,康生新帳舊帳一起算,指示手下人將沙韜打得遍體鱗傷,隨後關押8年之久。
- 1968年獲得中共首要情報機關中共中央調查部的領導權,製造了大量的冤案,成為在黨內鬥爭中令人畏懼的劊子手。
- 1968年,無故稱雲南省委書記趙健民為特務,製造了「趙健民特務案」,關押了趙達九年之久。
- 1968年3月,製造了內人黨事件勒令內蒙古人民黨黨員在三天內到各革命委員會登記,不登記者按敵我矛盾處理。由此迫供受迫害者達八萬七千一百八十餘人,導致一萬七千人死亡。受牽連者三十四萬六千人。
- 1968年4月,聯同公安部部長謝富治,製造了「羅瑞卿為首的地下黑公安部案」,將近225名幹部、工人誣指為叛徒、反革命,連公安部副部長亦不能倖免,數名副部長僅有一人倖免,大量幹部被拘捕甚至迫害至死。
- 1968年7月,康生給予江青一份親筆信,信中寫道「送上你要的名單。」名單內,第八屆中央委員、候補委員有88名被打成是「特務」、「叛徒」、「反黨分子」。幾乎絕大多數人受到康生、江青等人逼害,占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中央委員共一百九十三名中的70%。
- 1968年9月16日,劉少奇被康生等人定罪為「大叛徒、大內奸、大工賊、大賣國賊、大漢奸」。
- 1968年10月,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召開前,康生下令對全體中共中央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的所有名單逐一進行審查,並把大量委員打成為叛徒、特務。
- 1969年4月,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康生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且由於陶鑄和鄧小平被打倒,康生的黨內排名由第七上升為第五,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和陳伯達。
- 1969年11月,派人到上海市公安局,下令公安局軍管代表秘密槍決被長年關押的盧福坦,被人懷疑是因盧在1968年初交代了康生1930年代被捕叛變的經過。
- 1970年起,毛澤東對當時唯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起疑心,康生敏銳地感到政治氣候不利,再次以養病為由,常閉門不出。
- 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康生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且在政治局常委的排名上升為第四,在毛澤東、周恩來、王洪文之後。
- 1974年起,康生患上癌症,長期在醫院休養。
- 1974年12月,在周恩來親赴長沙向毛澤東匯報四屆人大工作之前,揭發江青、張春橋的叛變問題。
-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1975年4月,康生又找王海容和唐聞生給毛澤東帶話揭發江青、張春橋歷史上有問題,並說王觀瀾、吳仲超兩人可以證明他們是叛徒。
- 1975年10月,康生在政治上已難以為繼,但仍抱病最後一次面見毛澤東,指毛讓鄧小平復出後,鄧會在毛澤東死後全面否定文革,要求毛澤東再次打倒鄧小平,這動搖了毛澤東讓鄧小平工作的決心,導致鄧小平在1976年四五運動後再次下台。
- 1975年12月16日,康生因前列腺癌在北京逝世,死前為中共黨內排名第四的領導人(僅次於毛澤東、周恩來和王洪文)。中共中央發布的訃告稱他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的革命戰士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是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光榮的反修戰士。」
- 1977年12月23日康生故居在列入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10月21日撤銷。)
- 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中共中央轉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康生、謝富治問題的兩個審查報告的批語》(「康生、謝富治兩人,政治品質表現惡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直接參與林彪、江青等人篡黨奪權的反革命陰謀活動,犯下嚴重罪行。」),把他開除黨籍,並撤銷悼詞。後中央組織部決定,將其骨灰遷出八寶山革命公墓。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認定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 1980年11月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將康生列為林彪、江青集團,因已死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7%94%9F
周恩來(1898-1976)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乳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等。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和外交家,也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的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長期擔任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等要職。
- 1898年 3月5日,生於江蘇省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紹興縣(今紹興市)。
- 1910年春,隨伯父離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銀州(今遼寧鐵嶺市)銀崗書院和奉天(今沈陽市)東關模范學校讀書。
- 1913年春,到天津。8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
- 1917年6月,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9月,赴日本留學。
- 1919年4月,離日本回國。參加並領導天津愛國學生運動,參與發起成立覺悟社。
- 1920年1月,領導天津學生運動。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
- 1921年春,加入巴黎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
- 1922年,參與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
- 1923年2月,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旅歐之部」書記。
- 1924年9月,奉調回國抵廣州。后任中共兩廣區委員會委員長、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
- 1925年1月,出席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四大。
- 1925年2月和10月,先后參與兩次東征的領導工作。
- 1925年8月,與鄧穎超結婚。
- 1927年3月,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力主出師討伐蔣介石。
- 1927年7月,任中共臨時中央常委。
- 1927年8月1日,領導南昌起義。
- 1928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當選中共中央委員、政治局常委,任常委秘書長兼中央組織部部長。
- 1928年11月,回調上海實際主持中央工作。
- 1930年9月,同瞿秋白等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主持召開中共六屆三中全會。
- 1931年12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
- 1932年10月,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
- 1933年春,和朱德等領導紅軍粉碎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 1933年 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委。
- 1934年10月,參與領導中央紅軍長征。
- 1935年1月,出席在貴州遵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此后,與毛澤東等率紅一方面軍西進、北上,於10月到達陝北。
- 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出使西安,與張、楊二人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 1937年7月,起草《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 1937年12月到武漢,任中共中央長江局副書記。
- 1938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
- 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
- 1939年8月,赴蘇聯療傷,翌年3月回延安。
- 1941年1月,在《新華日報》上為皖南事變題詞,怒斥國民黨反動當局。
- 1943年7月,回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和中共七大籌備工作。
- 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屆七中全會。11月,到重慶同國民黨談判。
- 1945年 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
- 1945年8月,和毛澤東等赴重慶同國民黨談判。
- 1945年10月,和王若飛代表中共在《會議紀要》上簽字。
- 1946年1月,同馬歇爾、張群談判達成停戰協議。率中共代表團參加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
- 1946年5月,中共代表團遷往南京。
- 1946年11月,率中共代表團返回延安。
- 1947年3月,和毛澤東、任弼時等撤離延安,轉戰陝北。
- 1947年8月,任中面軍委副主席,兼代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 1948年4月,中共中央機關遷至河北西柏坡。
- 1948年9月起,在此協助毛澤東指揮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 1949年3月,和毛澤東等率中共中央機關進入北平。
- 1949年4月,率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政府代表團在北平談判。
- 1949年6月,主持進行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
-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作關於《共同綱領》問題報告,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 1949年10月1日,出席開國大典,被任命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又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 1950年2月,和毛澤東在莫斯科與蘇聯領導人會談,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 1950年10月,協助毛澤東組織領導抗美援朝戰爭。
- 1951年和陳雲等領導人開始主持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
- 1953年1月,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法起草工作。
- 1954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
- 1954年6月,訪問印度、緬甸,同印、緬政府總理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1954年9月,出席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 1954年12月,當選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
- 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萬隆會議。
- 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上作《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闡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 1956年9月,出度中共八大,作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建議的報告,當選中央委員、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
- 1956年12月至次年2月,出訪亞、歐十一國。
- 1957年8月,在民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黨關於民族工作的理論和政策。
- 1958年1月,出席南寧會議。
- 1958年3月,出席成都會議。勘察三峽大壩壩址。
- 1958年5月,出席中共八大二次會議。
- 1958年8月,出席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 1959年4月,在全國人大二屆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
- 1959年7月-8月,出席廬山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
- 1960年4月-5月,訪問亞洲六國。8月,主持制定對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 1961年4月-5月,在河北邯鄲農村調查研究。
- 1962年1月-2月,出席在北京召開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七千人大會),講話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風。
- 1962年3月,在廣州向全國科學工作會議和戲劇創作座談會代表作報告,贊成為廣大知識分子「脫帽加冕」;在全國人大二屆三次會議上肯定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屬於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
- 1962年9月,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
- 1962年11月,主持領導發展尖端科技的中央專委會工作。
- 1963年1月,在上海科技工作會議上指出,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是科技現代化。
-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訪問亞非歐14國,提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五項原則和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
- 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宣布中國政府關於核武器問題的承諾和建議。
- 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出席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完整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和「兩步走」戰略。再次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
- 1965年3月至7月,先后率中國黨政代表團訪問歐洲、亞洲、非洲八國。
- 1966年春,擔任北方八省、市、區農業小組組長。3月、4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災區視察並指導華北抗旱。8月,出席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會后實際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在紅衛兵「破四舊」、「大串連」中宣講黨的政策,保護黨內外干部,堅持抓生產、抓業務。
- 1967年 1月,堅持不遷出中南海,反對揪斗黨和國家領導人。
- 1967年2月,在不同場合強調應堅持黨的領導、保護廣大干部、保持軍隊穩定。
- 1967年8月,制止外交部「奪權」,果斷處置王力、關鋒、戚本禹。
- 1968年夏,主持起草制止武斗文電。
- 1968年10月,出席擴大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
- 1969年4月,出席中共九大,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常委。
- 1969年9月,在北京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會談。
- 1970年出席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廬山會議)。
- 1971年4月,會見應邀來華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主持召開中央批陳整風匯報會。
- 1971年7月、10月,兩次會見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
- 1971年9月,和毛澤東一起領導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政變陰謀。林彪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 1972年1月,安排並出席陳毅追悼會,致悼詞。
- 1972年2月,同美國總統尼克鬆會談,中美發表《聯合公報》。
- 1972年5月,確診患膀胱癌。
- 1972年5月-6月,主持召開中央批林整風匯報會。
- 1972年8月,提出要進一步批判極左思潮的意見。
- 1972年9月,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會談,中日發表《聯合聲明》。
- 1973年3月,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恢復鄧小平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職務決定。
- 1973年8月,出席中共十大,作《政治報告》,當選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
- 1974年6月,離中南海住院治療。
- 1974年10月,在四屆人大籌備期間,支持鄧小平與「四人幫」鬥爭。
- 1974年12月,抱病飛長沙同毛澤東商定四屆人大人事安排問題。
- 1975年1月,出席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重申「四個現代化」目標。四屆人大確定以周恩來、鄧小平為核心的國務院領導班子。
- 1975年5月,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支持鄧小平主持政治局會議批評「四人幫」。
- 1975年6月,抱病出席賀龍骨灰安放儀式,並致悼詞。
- 1975年冬,囑咐葉劍英等注意不使大權落入「四人幫」手中。
-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資料來源:
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人物紀念館,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75843/75872/5166859.html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1%A8%E6%81%A9%E6%9D%A5
陳伯達(1904-1989)
陳伯達(1904年7月29日-1989年9月20日),原名陳建相,字尚友,福建泉州惠安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理論家。
- 1904年,陳伯達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洛陽鎮嶺頭村。
- 1919年考入廈門集美師範學校。
- 1924年到上海,任《廈聲報》 駐上海記者,同時在上海大學文學系學習。
- 1925年春回廈門,加入中國國民黨,隨即赴廣州入中山大學文學院。
- 1926年,任國民黨汕頭市黨部秘書。
- 1927年3月,何應欽在福建清共,張貞密送陳伯達逃離福州,赴上海。
- 1927年4月下旬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 1930年返回中國,在北平中國大學任教,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傳部部長。
- 1931年4月8日,陳伯達抵達天津,與陳原道、徐蘭芝等順直省委一些其他共產黨一道被捕。
- 1931年9月4日,陳伯達從天津被押解到北平,被判處兩年半徒刑。
- 1932年出獄。
- 1933年初,赴張家口到吉鴻昌部隊工作。
-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發「一二·九」運動。次日,陳伯達受指派到北平,與李葆華、柯慶施領導當時北平全市學生的總罷課,並負責執筆起草北平學生運動的宣傳大綱。
- 1936年春,劉少奇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來天津擔任北方局書記,改組北方局,提名彭真任組織部長、陳伯達任宣傳部部長、林楓任秘書長。
- 1937年到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中共中央黨校當教員,馬列學院副院長。
- 1939年春,任毛澤東的秘書。陳伯達當選七大候補中央委員,隨後遞補為中央委員。
- 1949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陳伯達《史達林與中國革命——為慶祝史達林七十壽辰而作》一文。
- 1951年,陳伯達在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三十周年寫了政論文章——《論毛澤東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相結合》和《毛澤東論中國革命》,此兩篇著作奠定了他作為中共黨內重要文件起草者、毛澤東思想最高傳達者的地位。
- 1958年5月25日,中共八屆五中全會決議由中央主辦一個「革命的、批判的、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雜誌」,定名為《紅旗》,每半月出版一次,由陳伯達擔任總編輯。
- 1959年7月14日,江西廬山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彭德懷、黃克誠責難大躍進的政策和問題,毛澤東講陳伯達沒有很好地配合,懷疑起陳伯達。為此陳伯達撰寫了長篇的批判彭德懷論著,以博回毛澤東信任。
- 1960年,陳伯達負責起草《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也稱「六十條」,開始指揮人民公社運動。
- 1962年至1963年,參與九評蘇共行動,在毛的授意下,陳伯達連續撰寫大量社論批評蘇聯為「修正主義」。
- 1966年5月31日,經毛澤東批准,陳伯達率領工作組到人民日報社奪權。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群眾起來「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同日,北京大學聶元梓等人寫的誣陷、攻擊北京大學黨委和北京市委的一張大字報,經毛澤東批准,向全國廣播。4日,《人民日報》公布中共中央關於改組北京市委的決定。同時發表北京新市委決定,改組北京大學黨委,派工作組領導「文化大革命」。
- 1966年6月30日,在時任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的授意下,中央辦公廳的造反組織貼出國家計委的第一張大字報:《田家英的高級情報員——楊波》。
- 1966年10月16日,陳伯達在中央工作會議上作長篇報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的兩條路線》,代表「無產階級司令部」批判「血統論」,更廣泛的發動群眾投入到文化大革命中來。1967年,陳伯達分工華北的「文革」運動,12月26日上午,陳伯達在唐山市接見唐山地區各縣、市代表團、地區革籌小組及駐軍,當地匯報了冀東黨組織的問題。
- <「文化大革命」中,陳伯達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革小組組長、「五一六」小組組長,被指充當林彪勢力的主要成員。>
- 1970年8月23日,林彪和陳伯達在中共九屆二中全會拋出「稱毛主席為天才」的材料,堅持設國家主席,當即受到毛澤東、周恩來以及與會多數人的批判。
- 1970年8月24日華北組會議上,陳伯達不點名地指責有人反對毛主席,「利用毛主席的謙虛,妄圖貶低毛澤東思想」,引起軒然大波。
- 1970年9月6日,在九屆二中全會閉幕的會議上,中共中央宣布對陳伯達進行審查。
- 1970年10月18日,中央警衛團拘押陳伯達。
- 1970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傳達陳伯達反黨問題的指示》:九屆二中全會「揭露了陳伯達反黨,反『九大』路線,反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嚴重罪行,揭露了他假馬克思主義者、野心家、陰謀家的面目」,「中央決定將毛主席《我的一點意見》一文印發給你們」。「批陳整風」(對外稱「批修整風」)運動自此由上而下地展開。
- 1971年1月24日,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在華北會議上作了重要總結講話,系統地揭露了陳伯達的罪行,並宣布了關於改組北京軍區的決定。
- 1971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反黨分子陳伯達的罪行材料》。材料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陳伯達的反動歷史」。第二部分為「投靠和追隨王明、劉少奇,反對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第三部分為「對抗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破壞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反黨亂軍,陰謀篡權」。第四部分為「投靠王明、劉少奇,招降納叛,搞獨立王國」。
- 197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擴大傳達反黨分子陳伯達問題的通知》。
- 1971年3月,毛澤東指出:陳伯達早期就是一個國民黨反共分子。混入黨內以後,又在一九三一年被捕叛變,成了特務,一貫跟隨王明、劉少奇反共,反黨亂軍,挑動武鬥,挑動軍委辦事組幹部及華北、軍區幹部,都是由此而來。
- 1971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把批陳整風運動推向縱深發展的通知》。
- 1971年9月13日,中國爆發九一三事件,林彪在與毛澤東的政治對抗中不敵,而被迫北逃、飛機墜毀於蒙古。同日,他被架往秦城監獄,自感身陷絕境的陳伯達大呼求救,稱在1948年河北阜平城南莊曾救過毛澤東。幾日後,獄中生活待遇明顯改善,並有醫生每天檢查。
- 1972年7月2日中共中央批發《關於國民黨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務、修正主義分子陳伯達的反革命歷史罪行的審查報告》的通知及附件材料,指其為彭德懷、劉少奇、林彪反黨集團的主要成員。
- 1973年,陳伯達在中共十大上被開除黨籍。
- 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後,華國鋒、葉劍英、汪東興等人發動懷仁堂事變,逮捕四人幫。不久,陳伯達被正式逮捕。
- 1980年1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被告席上站著10名被告,陳伯達排在第五個。(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江騰蛟)
- 198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處陳伯達有期徒刑18年。
- 1981年7月5日,陳伯達此前的同事王力在秦城監獄中,向鄧力群、胡耀邦、鄧小平、彭真、胡喬木、黃克誠寫信,稱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沒有點陳伯達的名,是科學的態度,是英明的。」並稱陳伯達曾為黨內建功,且已被關押十餘年,建議假釋陳伯達。
- 1981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前往北京復興醫院的犯人病房,向陳伯達轉達中央精神,以保外就醫的模式,調入北京友誼醫院的幹部病房。
- 1981年8月5日,他正式保外就醫。數月後,陳伯達在友誼醫院逐漸康復,北京市公安局將其安排於郊區的一處平房,陳伯達不再返回秦城監獄。
- 1982年,在朋友的幫助下,周揚主動接觸陳伯達。溝通中陳伯達自述,垮台是因為和江青產生衝突。會談中,陳伯達將自己的寫作草稿交給周揚,後者通過疏通關係,將陳伯達的《求知難》以「紀訓」署名,發表於1982年的第十期《讀書》雜誌。
- 1983年,胡喬木舉薦陳伯達新作《認識的漸變與突變——從<壇經>看中國佛學的頓漸兩派》,並於1983年7月出版於《理論與實踐》,署名「程殊」。
- 1988年10月17日,陳伯達刑滿釋放,人事關係由北京市公安局轉到了北京市文史館。
- 1989年9月20日,陳伯達因心肌梗死卒於北京家中。
鄧小平(1904-1997)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鄧先聖,學名鄧希賢,1927年正式改名為鄧小平,四川廣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革命家及外交家,政治生涯經歷了「三落三起」,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8年至1989年間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將鄧小平定位為黨和國家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 1904年,生於中國四川省廣安州協興鄉牌坊村,祖籍江西吉水。
- 1920年夏赴法國勤工儉學。
- 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 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 1926年初到蘇聯學習。
- 1927年春回國,被派往西安馮玉祥國民軍聯軍從事政治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改名鄧小平。
- 1927年8月7日在武漢參加中共中央緊急會議。年底隨中央機關遷往上海。
- 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 1929年夏,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領導起義,化名鄧斌,同張雲逸等於12月和次年2月,先后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
- 1931年夏,到江西中央根據地,先后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會昌中心縣委書記、江西省委宣傳部長。由於擁護毛澤東的正確路線,被當時黨內「左」傾領導者撤職。日後,任紅軍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機關報《紅星》報主編。
- 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書長。
- 1935年1月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會議確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后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 1938年1月任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
- 1942年9月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書記。
- 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面工作。
-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 1945年9月至11月同劉伯承一起領導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
- 1947年夏他們率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地區,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的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 1949年9月,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
- 1949年10月,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隨後和劉伯承率部向西南進軍,佔領了雲、貴、川、西康諸省,參加領導了進軍西藏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工作,實現中國大陸的完全解放。此間,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
- 1952年7月調往中央工作,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又兼任政務院交通辦公室主任和財政部部長。
- 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組織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在反對高崗、饒漱石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重大鬥爭中。
- 1955年4月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56年中共八大後改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參與對高崗和饒漱石的鬥爭。
- 1957年參與了反右運動。
- 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
- 1956-1963年,多次赴莫斯科同蘇聯領導人進行談判,堅決維護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原則立場。
-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失去一切領導職務。
- 1969-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
- 1973年第二次復出政壇,再次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協助總理周恩來工作。而後因其整頓文革混亂引發毛澤東和「四人幫」不滿。
- 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在會上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他主持起草了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
- 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周恩來病重以後,在毛澤東支持下,他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針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進行全面整頓,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收到顯著的成效。
- 1976年4月,四五事件後再次被撤銷所有職務,保留黨籍。
-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
- 1977年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中第三次復出政壇,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解放軍總參謀長等黨政軍職務,合稱三副一長。
-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領導地位,取代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成為中國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
-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鄧小平主導撥亂反正、提出改革開放、領導中越戰爭、推行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倡導計劃生育、推行義務教育,提出一國兩制,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 1981年6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由他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否定「文化大革命」,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評價毛澤東思想。
- 1982年主持重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八二憲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部憲法和現行的憲法,突出了憲政主義的精神和思想。
- 1983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 1985年,他主導了解放軍的百萬大裁軍。
- 1986年,他啟動了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863計劃」,曾有意進行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在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便對此避諱不提,使之流產,鄧小平也於同年11月辭職。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使得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重新提速。
- 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指出這一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並在黨章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2%93%E5%B0%8F%E5%B9%B3
人民網,鄧小平紀念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3/0814/c69682-22559800.html
高崗(1905-1954)
高崗(1905年10月25日-1954年8月17日),原名高崇德,字碩卿。
- 1925年春,與「一高」學生曹動之、石作琦、王東皋、王懷信等人組織了「一高」學潮,結識劉志丹。
- 1926年,經胡立亭、史巍然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27年2月,進入馮玉祥國民軍的西北中山軍事學校學習。
- 1927年6月,因開展革命活動被發覺,在組織安排下,離開中山軍事學校回到橫山縣。
- 1927年秋,奉命與曹亞華等在響水堡等地舉辦了農民運動通俗講習所,成立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開展抗租和抗捐鬥爭。
- 1928年春,陝北地區遭受特大旱災,組織武鎮、響水一帶的農民,與豪紳劉尚和、曹思潮等進行了鬥爭。
- 1928年秋,離開橫山,輾轉佳縣、吳堡一帶,組織群眾抗糧抗捐。不久,奉命到膚施縣(延安縣)開展地下工作。
- 1929年春,在組織安排下,打入國民黨延安縣黨部,開展地下工作。
- 1929年夏,特委軍委書記劉志丹來延安,向高崗講授了「紅石峽會議」的主要精神。
- 1929年秋,因鄉紳告密,國民政府逮捕了高崗的叔叔高仲魁、高仲發,作為人質,脅迫高崗來降,高崗未予理睬。
- 1930年春,打入駐寧夏鹽池縣的國民軍騎兵第四師(師長蘇雨生)第八旅(旅長谷連舫)第十五團(團長王子元)部做兵運工作。劉志丹、謝子長與王子元是同學,又是「把兄弟」。1930年5月,中共陝北特委經與王子元協商,在賀蘭縣李崗堡成立了一個學兵隊。雙方商定:學兵隊歸屬王子元部,但由共產黨員領導,並任命張東蛟、高崗為學兵隊正副隊長。同時建起了學兵隊地下特支,張東皎任書記,高崗任副書記。
-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命蘇雨生部開拔甘肅平涼接防,蘇部被小軍閥黃得貴、馬鴻賓所部冶成章襲擊,損失慘重,第八、九兩旅殘部脫離蘇雨生開到豫旺縣下馬關駐防。1930年8月,被駐蘭州的雷中田收編為甘軍第八師第三旅,石子俊任旅長,王子元任團長,開拔甘肅靖遠駐防,高崗被任命為學兵連連長,但不久因與旅長石子俊發生矛盾,被石以招兵為藉口,驅逐回陝。
- 1931年春,在中共陝西省委任交通工作的高崗奉省委指示,探關押在國民黨獄中的劉志丹。
- 1931年5月,劉志丹利用軍閥之間矛盾,打進平涼甘軍新編第十三師陳珪璋部,以陳的名義成立了第十一旅。這期間,高崗奉中共陝西省委令,去平涼與劉志丹商討兵變事宜。
- 1931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晉西遊擊隊西渡黃河,進入陝北。10月下旬,晉西遊擊隊轉戰到陝甘交界的南梁地區,與活動在這裡的劉志丹會合。不久,在平涼開展兵運的謝子長、高崗聞訊後一同來到南梁,並根據中共陝西省委的指示,成立以謝子長為書記,劉志丹、閻紅彥等為委員的游擊隊隊委會。
- 1932年,任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隊委書記,因游擊隊戰鬥失利,派陝西省委工作。
- 1933年7月28日,因中共叛徒告密,陝西省委在西安福盛樓飯館開會時遭破壞,高崗和賈拓夫僥倖逃脫。
- 1933年8月,高崗任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政治委員;11月後,任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政治委員。
- 1934年1月初,高崗在正寧南邑堡戰鬥後因調戲婦女違紀,撤銷師政委職務,下派到第二路陝甘邊工農游擊隊,任總指揮部政委。
- 1934年4月,二路游擊隊配合第四十二師取得西華池戰鬥的勝利,復任第四十二師政治委員。
- 1935年7月閻家窪子會議,高崗被郭洪濤批為「梢山主義」,免去第四十二師政治委員職務。
- 1935年2月,高崗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前敵指揮部政治委員。9月紅二十五軍與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成立紅十五軍團後,任軍團政治部主任,參與勞山戰役,在戰鬥進入到最後階段時,高崗赤膊上陣。後與劉志丹、習仲勛等在肅反中被逮捕,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高崗被釋放。
- 1936年1月,高崗被派到內蒙古三邊地區,6月至10月任中共蒙古工作委員會負責人。10月,任中共陝甘省委少數民族工作委員會副書記。12月,任書記。
- 1937年11月,任八路軍騎兵司令。
-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確定高崗為中共「七大」準備委員會前25位準備委員之一。
- 1938年5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委書記。
- 1939年1月起,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參議長、議長。
- 1939年6月,任八路軍留守兵團的政委。
- 1940年9月,任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書記。
- 1941年5月,任中共西北中央局書記,兼任西北局統戰部部長、民族學院院長,負責西北地區黨務,並具體負責陝甘寧邊區政府和民眾大生產運動。
- 1943年,兼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代政治委員。
- 1945年6月,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45年11月,任北滿軍區司令,在北滿四省開闢中共根據地。
- 1946年4月,兼任哈爾濱前線野戰司令,組織攻取哈爾濱。
- 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主持東北局的後方工作,領導東北土地改革事務。
- 1947年,赴赤峰,指導冀察熱遼分局的土地改革工作,在熱河土改中推行極左路線。1947年,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後,高崗認為劉少奇偏袒彭真,開始對劉少奇有所不滿。
-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軍區,高崗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
- 1948年底遼瀋戰役結束後,林彪、羅榮桓率領大軍入關,高崗留在東北,先後擔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司令兼政委等職務,是當時六個大區唯一一個身兼黨、政、軍三大要職的領導人,是名符其實的「東北王」。
-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崗主政東北,組織恢復經濟等工作。
- 1950韓戰期間,負責志願軍後勤保障工作,曾三次入朝與彭德懷協商,受彭德懷高度評價。高崗還在東北率先開展三反運動,其經驗被毛澤東推向全國。
- 1951年10月,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1952年,調任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任主席。
- 1953年,赴京。在高崗前後調京的還有鄧小平、饒漱石、鄧子恢、習仲勛,隨之有「五馬進京,一馬當先」之說,而所謂「一馬」即指高崗,可想其受倚重之勢。對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工作的劉少奇、周恩來等人的勢力不滿。
- 1953年,在全國財經會議上,高崗等人以批薄一波來對抗劉少奇、周恩來;而饒漱石則在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以批安子文來對抗劉少奇、周恩來。10月,高崗借休假之機,到杭州拉攏林彪加入其陣營,後陳雲奉毛澤東指示勸告林彪,林遂表示不再支持高崗。
- 1953年12月24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不點名批評高崗:「北京有兩個司令部,一個是以我為首的司令部,就是刮陽風,燒陽火;一個是以別人為司令的司令部,就是刮陰風,燒陰火,一股地下水。究竟是政出一門,還是政出多門?」
- 1953年,擔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
- 1954年2月6日,中共七屆四中全會上,周恩來、陳雲發言暗批高崗搞「獨立王國」。2月17日,高崗用手槍自殺未遂。
- 1954年4月29日,向中央交了《我的反省》。
- 1954年8月初,觸電自殺未遂。8月17日,服大量安眠藥自殺身亡。
- 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官方對高饒事件做結論時,稱之為「陰謀活動」和為加強個人權力而進行的「無原則」活動。高崗死後,葬於北京萬安公墓。「文化大革命」開始時,高崗的墓碑被砸爛半截。
陳雲(1905-1995)
陳雲(1905年6月13日-1995年4月10日),曾用名廖陳雲,江蘇省青浦縣(今上海市青浦區)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中國共產黨第一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之一。
- 1905年6月13日,誕生於江蘇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
- 1925年,參加領導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人罷工鬥爭。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27年11月,任中共青浦縣委書記。次年領導青浦縣小蒸等地區農民武裝暴動。
- 1928年9月,任中共淞浦特委組織部部長。
- 1929年,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農委書記。
- 1930年9月,在黨的六屆三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次年,在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
- 1932年,任中共臨時中央常委、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
- 1933年,進入江西中央蘇區。
- 1934年1月,在黨的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兼白區工作部部長。
- 1934年10月,任紅五軍團中央代表,參加長征。不久,任中央軍委縱隊政委。
- 1935年1月,出席遵義會議。9月,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報告遵義會議等情況。
- 1936年,發表《隨軍西行見聞錄》,首次向世界宣傳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 1937年4月,出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
- 1937年5月,援接西路軍余部進入迪化(今烏魯木齊)。
- 1937年11月赴延安後,被增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並任中央組織部部長。
- 1938年,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
- 1942年,參與領導整風運動。
- 1944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
- 1945年,在黨的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45年8月,增選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 1945年9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11月,任中共中央北滿分局書記兼北滿軍區政委。
- 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
- 1946年10月,任中共中央南滿分局書記兼南滿軍區政委,與蕭勁光共同指揮四保臨江戰役。
- 1948年7月,任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
- 1948年10月,任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 1948年11月,任沈陽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任命為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書記處書記。
- 1950年2月,主持全國財政會議,決定實行財經統一管理。
- 1950年10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 1953年10月,在全國糧食會議上作關於統購統銷的報告。
- 1954年4月,任中共中央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綱要草案工作小組組長。
- 1954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
- 1955年,在中央召開的關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會議上作《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的報告。
- 1956年9月,在黨的八大 上作《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新問題》的發言。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 1957年,任中共中央經濟工作五人小組組長,提出:「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思想。
- 1959年,受毛澤東委托研究和調整當時關系國民經濟全局過高的鋼鐵生產指標。1962年2月,在國務院各部委黨組成員會議上作《目前財政經濟的情況和克服困難的若幹辦法》的報告。
-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受到錯誤的批判,在黨內保留了中央委員的名義。
- 1969年,被下放到南昌江西化工石油機械廠「蹲點」。
- 1973年,受周恩來委托,研究國際經濟形勢和對外貿易問題。
- 1975年,任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 1976年,積極支持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
- 1977年,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建議鄧小平重新參加黨中央的領導工作。
- 1978年,11月,在中央工作會議東北組發言,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錯案。
- 1978年12月,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並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 1979年,任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
- 1980年11月,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 1981年3月,參與指導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
- 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上指出要解決好幹部隊伍交接班的問題;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上,當選為第一書記。
- 1985年6月,在全國端正黨風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指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一起抓。
- 1987年,黨的十三大後,任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
- 1989年,支持黨和政府平息春夏之交發生的政治風波。
- 1992年,黨的十四大後,過著離休生活。
- 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病逝。
- 1995年6月,經修補增補的《陳雲文選》一至三卷出版。
資料來源:
陳雲紀念館,http://www.cyjng.net/Default.aspx?tabid=75&language=en-US
林彪(1907-1971)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湖北黃岡人,乳名春兒,原名育蓉,字陽春,一字祚大 ,號育容、育榮、雨融、毓蓉、尤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第一代主要領導人之一;軍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 1907年12月5日生於湖北黃岡林家大灣。
- 1920年,就讀於林育南、惲代英等在黃岡八鬥灣創辦的浚新學校。
- 1922年,轉入武昌共進中學
- 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曾被共青團武昌地委指定為共進中學團支部書記。
- 1925年,「五卅」反帝運動中,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發起成立「共進圖書社」,組織同學閱讀進步書刊,並在陳潭秋等指導下創辦「共進月刊」。後被湖北學生聯合會推選為出席在上海舉行的全國學聯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
- 1925年秋,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編在步兵科第2團第2營第3連,同時改名為林彪。在黃埔軍校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並任3連中共支部書記。
- 1926年10月畢業後,由廣州北上武漢,被分派到國民革命軍第4軍葉挺獨立團任見習排長,參加北伐戰爭。
- 1927年4月隨第25師73團(由葉挺獨立團改編)參加武漢國民政府舉行的第二次北伐,歷經上蔡、臨潁等戰役戰鬥。
- 1927年8月2日由聶榮臻、周士第直接率領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後任73團3營7連連長。
- 1927年10月起義軍在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失敗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地區。
- 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改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1營2連連長。同年4月隨湘南起義軍到達井岡山,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28團營長、團長,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反「進剿」、反「會剿」鬥爭。
- 1929年1月隨朱德、毛澤東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4軍第1縱隊縱隊長(亦稱司令員)。期間,支持毛澤東繼續擔任紅4軍前委書記。年底在給毛澤東的新年賀信中提出「紅旗能打多久」的問題,毛澤東寫了後來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題的著名覆信。
- 1930年6月任紅1軍團第4軍軍長
- 1932年3月任紅1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率部參加了文家市、長沙、吉安、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金溪資溪等重要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曾多次指揮所部擔任戰役戰鬥的主攻任務,成為紅一方面軍能征善戰的高級指揮員之一。在此期間,他還曾被選為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委員、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與聶榮臻指揮所部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作戰。
- 1935年1月參加了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會後指揮紅1軍團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奪占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紅一方面軍改稱陜甘支隊,任支隊副司令員兼第1縱隊司令員。到達陜北後,陜甘支隊恢覆第一方面軍番號,重任紅1軍團軍團長,並當選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隨後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
- 1936年6月被任命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簡稱「紅大」)校長,後兼任政治委員。
- 1937年1月,「紅大」從保安(今志丹)遷至延安並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後,繼續任校長兼政治委員,並兼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長和政治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15師師長和該師軍政委員會書記,並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軍委前方分會委員,率部挺進華北抗日前線。
- 1937年9月25日與聶榮臻指揮所部設伏平型關,一舉殲滅日軍精銳第5師團21旅團一部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馬車200余輛,繳獲各種槍1000余支(挺)、軍馬50余匹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取得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出擊作戰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同時使他成為名噪一時的抗日名將。10月17日,他以《平型關戰鬥的經驗》為題在《解放》周刊發表文章,總結出12條與日軍作戰的經驗。平型關戰鬥後,率第343旅由五台地區南下,於11月初在廣陽設伏,再殲日軍近千人,繳獲騾馬700余匹以及大批軍需物資。
- 1938年2月奉命率115師師部和343旅由晉東北南下,到呂梁地區開辟根據地。
- 1938年3月2日帶師直屬隊途經隰縣以北千家莊時,因身穿繳獲來的日軍大衣並騎著洋馬,被當地駐軍閻錫山部第19軍警戒部隊的哨兵開槍誤傷。子彈從右腋經左側背穿出,傷及肺和脊椎骨,從此留下終生未愈的植物神經紊亂癥,並逐漸形成了怕水、怕風、怕光、一緊張就出汗的毛病。後送延安治療,師長職務由343旅旅長陳光代理。
- 1938年5月開始,邊休養邊參加「抗大」工作,曾就「抗大」的教育方針、軍隊的領導問題等作過多次報告和講演。
- 1938年冬,經黨中央批準,赴蘇聯繼續就醫,住在莫斯科郊外科爾斯基村的一所療養院(對外稱「七部」或「八部」,共產國際稱「中國黨校」),由伏龍芝軍事學院的將級教官授課。後來,在蘇德戰爭緊張時,該部人員被編入蘇聯紅軍。
- 1942年2月經新疆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黨校管理委員會成員,主持軍事教育會議,參加整風運動。
- 1942年8月,蔣介石在重慶約見周恩來,提出要在西安會見毛澤東。周恩來從毛澤東的安全和鬥爭策略考慮,提議由林彪代表毛澤東到西安先見蔣介石,並得到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的同意。
- 1942年9月中旬,他乘汽車由延安赴西安,因天降大雨,路上阻隔,抵西安時蔣介石已返回重慶。他由西安又赴重慶。
- 1942年10月7日到達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此後近10個月,與周恩來一起同張治中、蔣介石等就克服內戰危機、繼續合作抗日等問題進行談判。
- 1943年7月與周恩來等離開重慶返回延安,繼續在中共中央黨校工作。
- 1945年4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委員。
- 1945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軍委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奉派到山東擬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中共山東分局委員。
- 1945年9月下旬,當其行至河南濮陽地區時接到中央電令,遂奉命兼程轉赴東北,於10月底抵達沈陽。此後歷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東北軍區、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並兼任東北軍政大學校長等職。進入東北初期,曾根據形勢變化,向中央軍委提出縮短戰線的建議並被采納。爾後,參與領導建立東北根據地,並組織指揮了四平、新開嶺、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
- 1947年先後發動夏季、秋季、冬季攻勢,殲國民黨軍30余萬人,為在東北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
- 1948年7月才初步定下實施遼沈戰役的決心。
- 1948年9月戰役打響後,對敵情作出正確判斷,在攻克錦州後果斷舉行遼西會戰,圍殲國民黨軍「西進兵團」,取得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 1948年11月奉命率部入關,任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員和中共平津前線總前委書記,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統一指揮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進行平津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余人。
- 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5月兼任華中軍區司令員,並任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書記。6月率野戰軍主力渡過長江,先後指揮了宜沙、湘贛、衡寶、廣東、廣西、海南島等戰役,共殲國民黨軍43萬余人,解放湘、鄂、粵、贛、桂5省。在解放戰爭中,曾總結部隊的作戰經驗,提出「一點兩面」、「三三制」、「四組一隊」、「四快一慢」等戰術原則,其關於戰鬥作風和戰術問題的多次講話曾印發部隊指導作戰和訓練。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後改為中南行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
- 1950年6月參加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後,即舉家遷到北京。因其怕光、怕水、怕風的毛病越來越重,開始脫離工作進行診治。
- 1950年10月經中央批準,再次赴蘇聯就醫。
- 1951年回國後住進毛家灣,仍以休養為主。
- 1951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 1954年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 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55年9月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在此期間,他的職務雖然一直在提升,但基本沒有在崗位上工作,深居簡出,很少拋頭露面和參加社會活動。
- 1958年起,出於政治上的需要,也由於身體狀況有所好轉,開始逐漸活躍。
- 1958年5月參加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和八屆五中全會,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與此同時,他介入所謂「反教條主義」鬥爭,在全軍掀起對「教條主義傾向」的批判,傷害了劉伯承等一大批幹部。
- 1959年廬山會議後兼任國防部長。隨後,中共中央組成新的軍委,被任命為軍委常委、副主席,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提出並推行一整套「左」的東西,打擊、迫害、排擠一些與他意見不同的同志;同時對毛澤東搞個人崇拜,把毛澤東思想簡單化、庸俗化。
- 1964年抓住全軍大練兵和大比武中的某些缺點大做文章,說搞軍事第一、技術第一,是推行「資產階級軍事路線」,「沖擊了政治,沖擊了學習毛主席著作」。隨後,他又說軍隊工作要「突出政治」,「軍事訓練、生產等需要占一定的時間,但不應沖擊政治。相反,政治可以沖擊其他。」林彪的這些主張,遭到總參謀長羅瑞卿等人的抵制。
- 1965年冬以「篡軍反黨」等罪名誣告羅瑞卿,並提出所謂突出政治的「五項原則」,將全軍群眾性的大比武運動壓了下去,同時解除了羅瑞卿的職務。
- 1966年初責令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對羅瑞卿所謂資產階級軍事路線進行批判,並討論如何貫徹執行突出政治的「五項原則」。
-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他打著「高舉」、「緊跟」的旗幟,欺上瞞下,陽奉陰違,結黨營私,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結成反革命集團,並與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
-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軍委副主席,被定為毛澤東的接班人並寫進了黨章。
- 1971年9月8日下達反革命武裝政變手令,企圖謀害毛澤東,另立中央。
- 1971年9月13日零時與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等從山海關機場強行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中國共產黨黨籍。
- 1981年1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對其作出判決,被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陶鑄(1908-1969)
陶鑄(1908年1月16日-1969年11月30日),又名陶際華,號劍寒,男,湖南祁陽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
- 1918年,陶父與三叔被軍閥吳佩孚部下蕭耀南殺害,因家庭變故輟學。
- 1926年,陶鑄進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五期
- 1926年,經趙世嘉、陳葆華、詹不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27年4月初,被派到武漢,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宣傳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陶鑄參加南昌暴動。並參加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警衛團,參加廣州暴動。
- 1929年,陶鑄任中共福建省委秘書長、書記,省委組織部部長等職。
- 1930年5月,陶鑄親率12人突擊廈門監獄,以零傷亡代價接走獄中40餘共產黨員,國民黨守軍死傷20餘人,此為震驚當時全國的「廈門大劫獄」。
- 1932年,與曾志結婚,後育有一女陶斯亮。
- 1933年,到上海的中共中央機關工作,後被國民政府逮捕,被押送南京憲兵司令部,並判處無期徒刑。
- 1937年,經周恩來、葉劍英與國民黨政府多方交涉。
- 1937年9月26日,黃文杰將陶鑄等七人營救出獄,獄後被派往湖北擔任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1938年10月武漢會戰後,在鄂中組織地方游擊部隊,以大洪山為根據地創建了鄂中游擊區,並曾夜襲雲夢縣城。後與李先念組織的新四軍鄂豫挺進支隊會合,並擔任支隊政委。
- 1940年,陶鑄到延安。
- 1943年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兼宣傳部部長。
- 1945年,陶鑄參加中共七大,會議決定在湘粵桂邊區發動游擊戰爭,由其擔任邊區黨組織副書記兼八路軍南下第三支隊副政委。
-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奉命改經太行、冀中、冀東至山海關赴東北,九月中旬抵瀋陽,改任遼西省委書記,參與四平戰役等,負責彈藥補給與傷員運輸等後勤組織工作。
- 1947年9月,兼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政委。遼瀋戰役後,任中共瀋陽市委書記和瀋陽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
- 1949年1月,陶鑄隨東北野戰軍離開瀋陽,改任東北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進入山海關,參加平津戰役。
- 1949年1月21日,作為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全權代表,陶鑄入城同傅作義進行北平談判,雙方於次日發表《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北平城內國軍投降後接受改編,北平城免受戰火破壞。
- 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負責武漢三鎮的接管工作。
-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務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南軍區黨委常委。
- 1951年,任中共廣西省委代理書記。
- 1953年,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書記兼廣東省人民政府代主席。
- 1955年起,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同年起兼任廣州軍區第一政委、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並曾兼任廣東省省長、暨南大學校長。
- 1956年中共八大上,陶鑄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 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陶鑄在廣東省掀起反瞞產運動。
- 1960年,兼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
- 1961年連任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及第一書記。(1951年1月至1953年,以及1957年6月至1962年10月,陶鑄等人在廣東省組織領導開展了兩次「反地方主義」的鬥爭,將廣東省包括馮白駒、古大存等老幹部在內的數萬名各級廣東省籍幹部降職、撤職、查辦,這批幹部受到了政治迫害。)
- 1964年12月28日,正是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公開責難劉少奇當天,中共中央確定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名單,提交給正在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與上一屆比較可見,林彪取代陳雲成為國務院排序第一的副總理;新任的三位副總理是柯慶施、陶鑄、謝富治。
- 1965年1月,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開始直接參加中央的工作,分管宣傳和文教等方面事務。
- 1965年4月,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訪問越南。
- 1966年5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對彭、羅、陸、楊的處理決定,並決定陶鑄任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這次陶鑄調北京工作由鄧小平提名,毛澤東同意。
- 1966年6月30日,劉少奇、鄧小平致信毛澤東並送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工業交通企業和基本建設單位如何開展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通知(草稿)》。通知草稿中稱,中央認為工業交通企業與基本建設單位(包括設計、施工單位)的文化大革命要和「四清」運動相結合,按照「二十三條」的規定,分期分批有領導有計劃地開展,各地黨委必須抓革命、促生產,做到革命和生產建設雙勝利。
- 1966年7月2日,毛澤東批示:「同意你們的意見,應當迅速將此通知發下去。」陶鑄在文革中堅決執行該通知,反覆強調「抓革命、促生產」。
- 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陶鑄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排名第四,前三位分別是毛澤東、林彪和周恩來。此後兼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組顧問等重要職務,協助周恩來進行國務院工作,分管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衛生部、體委、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出版總局、廣播事業局、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前身)等,同時還參加中央軍委的領導工作。
- 1966年,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後,陶鑄親自為《人民日報》寫下兩篇「抓革命、促生產」的社論(9月7日《抓革命,促生產》;11月10日《再論抓革命、促生產》)。中央文革小組說陶鑄用生產壓革命。
- 1966年10月1日,毛澤東提出「資產階級反動路線」這一提法,開展對「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批判。當時,劉少奇已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後基本靠邊站,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幹部對文化大革命均有牴觸。這一提法主要是針對牴觸文革的各級領導幹部,從中央來說,王力認為「『徹底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口號主要是對陶鑄。」
- 1966年11月10日安亭事件發生後,周恩來、陶鑄派張春橋(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理。
- 1967年1月4日下午,周恩來和陶鑄等其他中央領導到北京工人體育場接見教育界、文化界、新聞出版界、體育界代表。下午兩點,周恩來、陶鑄趕回人民大會堂,周恩來準備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文革小組和全軍文革小組成員將列席,陶鑄也將參加。但江青、陳伯達、康生等中央文革小組成員這時正在人民大會堂另一個廳接見武漢「赴廣州專揪王任重造反隊」,宣布陶鑄是「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執行者」、「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在中央新的代表人物」、「中國最大的保皇派」。當晚中南海西門外的高音喇叭大喊「打倒陶鑄」,並宣讀了當天中央文革小組接見時的講話內容。隨後陶鑄失去人身自由,被軟禁在中南海內。
- 1967年1月7日凌晨1點,周恩來在接見「批判陶鑄聯絡站」代表時宣布:「陶鑄是中央常委。你們舉行批判陶鑄的大會不恰當,因為中央常委對這個問題沒有討論,你們開會我們不能參加。」1月23日夜,周恩來在接見首都大中學生代表時,當著江青、陳伯達的面說:「陶鑄是八屆十一中全會選出來的,我沒有根據不信任他。」
- 1967年9月,姚文元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評陶鑄的兩本書》,並稱陶鑄為「赫魯雪夫式的野心家」。
- 1967年上半年,陶鑄每天除在警衛押送下去中南海西門看大字報之外,便是不斷被拉出中南海接受批鬥。
- 1968年8月間,中央文革小組在天安門召開百萬人批判劉、鄧、陶大會,大會在中南海設三個分會場,分別批鬥劉少奇夫婦、鄧小平夫婦、陶鑄夫婦。
- 1969年3月送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入院檢查後發現膽囊已患癌症,需立即手術。病情上報周恩來後,周恩來批示轉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〇一醫院外科治療,並親自指定北京、上海多位名醫組成醫療小組。
- 1969年9月下旬,陶鑄病情加劇癌細胞擴散。
- 1969年10月,陶鑄獨自被「戰備疏散」到安徽合肥。
- 1969年11月15日批准進行手術,但腹腔內血管焦脆,已無法進行手術。
- 1969年11月30日,陶鑄因膽囊癌在合肥病逝,享年61歲。
-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陶鑄平反。
- 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為陶鑄舉行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副主席陳雲致悼詞。
習仲勛(1913-2002)
習仲勲(1913年10月15日-2002年5月24日),原名習中勲,字相近,籍貫河南省鄧州市十林鎮習營村,曾任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
- 1913年10月15日,出生於陜西省富平縣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進步學生團體。
- 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 1928年春參加愛國學生運動,遭國民黨當局關押,在獄中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 1930年初,受黨組織委派到國民黨西北軍楊虎城部做兵運工作,任中共營委書記。
- 1932年3月,組織發動了「兩當兵變」,任中國工農紅軍陜甘遊擊隊第五支隊隊委書記。
- 1932年9月,進入渭北革命根據地,任渭北遊擊隊第二支隊政治指導員。
- 1933年2月,任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從事武裝鬥爭、農民運動和青年工作。
- 1933年3月後,與劉志丹等人創建照金「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歷任中共陜甘邊區特委委員,軍委書記和共青團特委書記,遊擊隊總指揮部政治委員,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主席等職務。
- 1934年11月,當選為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
- 1935年春,陜北、陜甘邊兩塊革命根據地在反「圍剿」戰爭中連成一片,合並成立西北革命根據地,習仲勳同志為中共西北工委領導成員,並繼續擔任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
- 1935年9月,和劉志丹等一大批領導幹部在錯誤肅反中被王明路線的執行者關押。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到達陜北後,他們才得以釋放平反,從而挽救了這塊在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使之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 1936年1月,習仲勳同志任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副主席、黨團書記。
- 1936年6月,隨紅軍西征,先後任中共曲環工委書記、環縣縣委書記。
- 1936年9月,習仲勲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關中,任中共關中特委書記、關中游擊隊政委、關中特區司令部政委。
- 1937年10月,習仲勲任中共關中分委書記、兼分區保安司令部政委。
- 1939年5月,習仲勲兼任關中專員公署專員。
- 1940年,習仲勲任兼任陝甘寧邊區第二師範校長、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委員。
- 1941年8月,習仲勲任關中軍分區兼警備第一旅政委,與文年生指揮八路軍向國軍挑釁。
- 1942年8月,習仲勲調任中共西北中央局黨校校長。
- 1943年1月,毛澤東親筆為習仲勲書寫「黨的利益在第一位」題詞,予以表彰。
- 1943年2月,調任中共綏德地委書記兼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深入農村,領導大生產運動,增強了當地的經濟實力,為鞏固和發展「三三制」政權做出了很大成績。在整風審幹和「搶救運動」中,抵制和糾正「左」的偏向,保護幹部和群眾。
- 1945年6月,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 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其間,曾擔任爺台山自衛反擊戰臨時指揮部政治委員,領導了著名的爺台山自衛反擊戰,取得了反頑鬥爭的重大勝利。
- 1946年11月,策動國軍陝北保安指揮部副指揮胡景鐸投奔中共。
- 1947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成陝甘寧野戰集團軍,任政治委員,其後與司令員張宗遜指揮了西華池戰鬥。
- 1947年3月中旬後,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協同彭德懷同志指揮了保衛黨中央、毛主席和陜甘寧邊區的戰役,相繼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和隴東、三邊戰鬥的勝利。
- 1947年7月,習仲勲擔任西北野戰軍副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委員。其後,他協助賀龍組織軍區工作,開展新式整軍運動等軍隊政治工作,並組織後方支前。
- 1948年2月,習仲勲擔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政治委員。
- 1949年2月又擔任西北軍區政治委員。
- 1949年6月,習仲勲擔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三書記。
新中國成立後,習仲勳同志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代主席,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政治委員,長期主持西北黨、政、軍全面工作。他堅持黨的正確路線,從實際出發,正確地、積極穩妥地領導了西北地區5省的城市接管、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鎮反和「三反」、「五反」及抗美援朝等重要工作,並解決民族宗教問題。
- 1952年9月,習仲勳同志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兼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他主持制定「整頓提高、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16字方針,指導了建國初期的文教工作。
- 1953年9月後,歷任政務院秘書長、國務院秘書長。
- 1956年9月,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 1959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負責國務院常務工作。他在國務院協助周恩來總理工作長達10年,參與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法規的研究和制定,以及重要的國務活動和外交活動。
-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習仲勳同志因所謂「《劉志丹》小說問題」,遭康生誣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殘酷迫害,被審查、關押、監護前後長達16年之久。
- 1978年2月,習仲勲返回北京,以特邀委員身份出席第五屆全國政協一次會議。
- 1978年4月後,習仲勲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
- 1978年12月,習仲勲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廣東省革命委員會主任。
- 1980年1月,兼任廣州軍區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習仲勲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委員。
- 198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對習仲勲受到的政治誣陷予以平反。
- 1980年9月,被補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後又兼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主任。
- 1981年3月,參與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
- 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
-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負責書記處日常工作。
- 1988年4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
-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時,習仲勛同情民主訴求、強烈反對出兵鎮壓學生。
- 1993年3月,在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後卸任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副委員長退休,之後長期住在廣東深圳,堅決支持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工作,擁護「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 2002年5月24日5時34分,習仲勲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壽89歲。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A0%E4%BB%B2%E5%8B%8B
習仲勛同志生平,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test/2009-06/09/content_1335412.htm
江青 (1914-1991)
江青(1914年3月5日-1991年5月14日),本名李雲鶴,乳名進孩、淑蒙,藝名藍蘋。
- 1928年王克銘隨奉軍潰退,李雲鶴母女去濟南投奔堂叔李子明,住在城內按察司街27號。1929年夏,15歲的李雲鶴考入趙太侔任校長的山東省立實驗劇院學習;與陳宗娥相識。
- 1931年初,中原大戰爆發,隨該校老師王泊生組織的晦鳴劇社前往北京演出與王泊生同台,在華樂戲院合演過《玉堂春》和《打金磚》。
- 1931年7月,趙太侔時任國立山東大學校長,李雲鶴因為沒有收入向他求助,他回信邀請李雲鶴到山大勤工儉學,在國立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並通過趙太侔的妻子俞珊結識了她的弟弟俞啟威。俞比李雲鶴大三歲,是大學生物系學生、共產黨地下宣傳部長。
- 1932年,18歲的李雲鶴與俞同居。開始進入「共產主義文化陣線」的圈子,演過《放下你的鞭子》一類的戲。
- 1933年2月李雲鶴由俞啟威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被任命為中國共產黨青年支部委員。同年7月俞啟威被捕,李雲鶴逃往俞的老家上海。
- 1933年7月,由田漢等介紹,到陶行知所辦晨更工學團工作,化名李鶴(張淑貞),在滬西郊區北新涇鎮店員識字班當教員。10月,重新參加共青團,加入左翼教聯。同時參加業餘劇團的話劇演出。
- 1934年9月,她在上海曹家渡被捕入獄,同年12月被釋放。
- 1935年3月,回到上海,進入電通影業公司,改名「藍蘋」。同年6月,藍蘋因主演話劇《娜拉》受到好評。隨後在《自由神》及《都市風光》兩部電影中擔任配角。9月,與影評人唐納同居。1935 年到 1937 年,藍蘋一直是青年婦女俱樂部的會員。該組織是陳波兒、吳佩蘭、郁風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成立的。
- 1936年4月,藍蘋與唐納結婚,在杭州六和塔下參加集體婚禮。但婚後不久因她仍與俞啟威保持聯繫發生婚變。
- 1937年2月,主演的話劇《大雷雨》公演。並主演蔡楚生導演的影片《王老五》。
- 1937年6月,藍蘋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我的自白》,並與導演章泯同居,同時被聯華影業公司解聘。
- 1937年7月中旬,「七七事變」爆發不久,藍蘋離開上海,經武漢抵達西安
- 1937年8月,途徑洛川遇毛澤東來開洛川會議。李鶴與蕭勁光、朱仲芷夫婦在戶外交談,路遇毛澤東的機要祕書葉子龍。次日,毛澤東乘車回延安,坐卡車前頭的駕駛座,李鶴則坐在後車廂中,二人同車進入延安。到達延安後,在「西北旅社」暫住,登記姓名時,改名為江青,意為「青出於藍勝於藍」, 隨後恢復黨籍申請。
- 1937年11月入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學習。
-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成立,江青擔任戲劇係指導員,演出話劇《被糟踏了的人》、《鎖在柜子裏》。8月改演京劇《打漁殺家》得到肯定,隨即調任軍委辦公室秘書,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照顧毛澤東起居。
- 1938年11月20日,江青與毛澤東結婚。
- 1940年8月初,在延安中央醫院生下一個女兒李訥(李姓取自毛澤東的化名「李德勝」)。
-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江青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夫人」。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電影處處長、文化部電影事業指導委員會委員。
- 1963年起推動現代京劇的改革,其成果被稱作「八個樣板戲」。
- 1965年春,毛澤東讓江青到上海聯絡姚文元。
- 1965年11月,受毛澤東指示,在上海組織編寫《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成為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
- 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同意,在上海主持召開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此後,組織力量改編《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批判、禁絕其它各種戲劇、音樂、舞蹈等文藝作品,迫害其他的文化文藝界人士,造成「八億人民八部戲」的局面。
- 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後,她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第一副組長、全軍文革小組顧問,入住釣魚台國賓館。江青號召紅衛兵學生打倒了一大批政治人物和社會名流,其中包括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以及中央書記處負責人鄧小平。
- 1967年,江青在講話中讚揚了「文攻武衛」這個口號,成為此後全國群眾之間進行武鬥的理論依據。
- 1969年中共九大上,江青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 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她與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結成聯盟,即後來被中共所批判的「四人幫」,與周恩來和復出的鄧小平有權力鬥爭。
- 1974年2月,江青借題發揮製造「蝸牛事件」,導致中國滯後五年引進彩電生產線,直接損失約七億元人民幣。9月借題發揮製造「風慶輪事件」,批判洋奴哲學和賣國主義路線。
-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
- 1976年10月6日,華國鋒、葉劍英和汪東興等開始行動,將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和毛遠新等人逮捕。
- 1977年4月10日凌晨,轉移到秦城監獄,被換上囚衣。
-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永遠開除黨籍。
- 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公審了四人幫和林彪集團的主要成員,江青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文革」定性為「由領導人錯誤發動,被江青(四人幫)和林彪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民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 198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將對江青原判的死緩,減為無期徒刑,但原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不變。
- 1984年5月4日獲準保外就醫。
- 1991年5月14日自殺。江青的遺體進行屍檢後被送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太平間封存,並化名「李梓」。
胡耀邦(1915-1989)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字國光,祖籍江西吉安,生於湖南瀏陽,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代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到湘贛革命根據地工作。
- 1933年初調往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反帝擁蘇總同盟宣傳部部長、青年部部長兼宣傳部副部長。同年8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後任少共中央局秘書長。長征中曾在中央工作團和紅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工作。
- 1935年任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三團黨總支書記。長征到陝北後,繼續擔任少共中央局秘書長。
- 1936年4月起,任共青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部長,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1937年4月,入抗日軍政大學第 二期一隊學習。同年9月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
- 1938年任抗大第一大隊政委。
- 1939年調任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後兼任軍委直屬政治部主任。
- 1942年起任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到晉察冀,先後任冀熱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野戰軍第四縱隊政委、第三縱隊政委。參加了保(定)南、正太、青滄、石家莊、察南綏東等戰役。
- 1948年夏任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後改為第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參與組織指揮太原、寶雞等戰役。
- 1949年9月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川北區委員會書記兼川北軍區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
- 1952年秋任中國 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
- 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八屆中央委員。
- 1957年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第一書記。
- 1964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陝西省委第一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 1975年重新工作後,任中國科學院黨組織負責人。因組織領導對科學院工作進行整頓而再次遭到錯誤批判。
- 1977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同年8月在中共十一大上當選為十一屆中央委員,同年底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 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首先發表經胡耀邦同志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次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這篇文章,新華社隨即向全國轉發。在鄧小平同志領導和支持下,一場順應時代發展、反映黨心民意的大討論,由此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在處於徘徊和迷茫之中的中國,吹響了思想大解放的號角。
-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並任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等職。
- 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
-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辭去黨中央總書記職務。同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是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 1989年4月8日胡耀邦在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時,突發大面積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於4月15日逝世。
- 1990年12月,胡耀邦的骨灰在江西共青城安葬,喬石同志去機場送行,温家寶和楊德中同志乘機陪同,毛致用、吳官正等同志在機場迎接。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8%80%80%E9%82%A6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hk/item/%E8%83%A1%E8%80%80%E9%82%A6/282225
趙紫陽(1919-2005)
趙紫陽(1919年10月17日-2005年1月17日),原名趙修業,河南滑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代主要領導人之一。
- 1919年10月,出生於河南省滑縣。
- 193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曾在滑縣第一高等小學、開封第一中學和武漢求學。
- 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入中共冀魯豫省委黨校學習。歷任中共滑縣工委書記、縣委書記,中共豫北地委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
- 1940年6月,任中共豫魯冀邊區第二地委(後改為第六地委)書記。
- 1943年,改任中共豫魯冀邊區第四地委宣傳部部長。
- 1945年8月後,任地委副書記兼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
- 1947年秋,率地方部隊隨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縱隊南下,任中共桐柏區黨委副書記兼桐柏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 1949年3月,任中共南陽地委書記兼南陽軍分區政治委員。
- 1949年10月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務委員、秘書長、農村工作部部長、副書記等職。
- 1951年5月被增選為中共廣東省土地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為方方。陶鑄任華南分局第四書記。他們上任後,對廣東的「溫情主義」式的「和平土改」感到不滿,加上當時的地方幹部和南下幹部的矛盾尖銳,南下幹部受到地方幹部的排斥,他們打算仿效北方放手進行「疾風暴雨式」土改的意願也受到阻撓;陶、趙向中央寫了關於廣東土改的報告書,認為於廣東土改落後和幹部不純。
- 1952年,毛澤東向廣東發出了「依靠大軍,依靠南下幹部,由大軍和南下幹部掛帥」的土改政策。毛澤東的指示使廣東的政局形勢發生逆轉,葉劍英和方方都被批評而作了檢查,他們被調離了廣東,古大存的職權也被架空。陶鑄升任華南分局第二書記,主持全面工作;趙紫陽稍後也升為華南分局副書記,兼分局農村工作部部長,主持土改工作,當時趙紫陽作為陶鑄的助手,從嚴從緊執行土改政策,親自批核了許多土改的決策。在當時極左的氛圍中,根據中央意見,陶鑄開展了整頓幹部隊伍和「反地方主義」的運動,造成一系列冤假錯案。
- 1959年1月,趙紫陽到雷南縣考察後認為雷南有瞞產問題,開展反瞞產運動。
- 1959年2月,上書毛澤東報告「反瞞產私分」的經驗,毛當即批示向全國推行,「反瞞產私分」事實上誤導了中央。在趙紫陽進一步了解真相後,如實向中央報告,建議政府停止「反瞞產」。但是,「反瞞產私分」造成的影響已經難以挽回。中央肯定了趙的報告,轉發各省,號召全黨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趙紫陽開始批判「共產風」、「浮誇風」,提出「按勞取酬」、「愛惜民力」、「不要愚公移山」的要求,強調按照客觀的條件和客觀的規律辦事,珍惜財力,不能單單依靠群眾熱情進行生產。
- 1960年後,歷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處書記、第二書記、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處書記,曾兼任廣東省軍區政治委員、廣州軍區第三政治委員。
-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十二條」,稱要堅決反對一平二調的「共產風」。上級的正式表態使趙紫陽終於可以放手整頓,於是他著力扭轉瀕於崩潰的廣東經濟。他表明不準刮「共產風」、搞平均主義,要重新找回共產黨的民主集中制和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在農業上大膽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等政策,實行獎罰制度,讓農民能夠自由生產,提高個體生產積極性。當時他向全省推廣清遠縣農民創造的「聯繫產量責任制」(與「包產到戶」模式大同小異),使廣東農村的生產得以恢復,並推行農民可保「自留地」和養小量家禽等「土地政策」,至1963年,廣東經濟形勢基本得到好轉。
- 1967年1月21日,「廣東省革命造反聯合委員會」(省革聯)對廣東省委進行奪權,趙紫陽等人被扣押到中山大學主樓。
- 1971年後,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書記、廣東省委第一書記。
- 1975年初,鄧小平回家鄉四川考察,受文革負面效應影響,當時四川的狀況令鄧小平心寒,四川人民飽受飢餓之苦,經濟上瀕於崩潰,為改變四川面貌,鄧小平任命趙紫陽主政四川。
- 1975年10月,趙紫陽成為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
- 1975年11月由四人幫掀起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在全國開展,到1976年,鄧小平被打倒,趙紫陽也因此受到牽連。
- 1976年2月14日,「四人幫」點名批評趙紫陽大搞復辟倒退,10月四人幫垮台,鄧小平東山再起,這為趙紫陽在四川順利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 1977年,鄧小平提拔趙紫陽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 1978年2月至1983年6月,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 1979年9月,在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 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 1980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
- 1980年9月,任國務院總理(至1987年11月)。
- 1981年10月,趙紫陽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國際首腦會議上闡述了中國關於改革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立場。
-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
- 1983年1月,任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組長。
- 1983年6月,在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
- 1984年1月,趙紫陽以中國總理身份對美國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期間,美國時任總統里根對趙紫陽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勇於創新的作為表示讚賞,里根表示,趙紫陽所說的「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各種經濟形式和常規決裂」的話是具有遠見的,被美國人民理解和讚賞。在趙紫陽到達美國之前,里根於1984年1月9日簽署了一份當時被定為機密的文件。文件顯示美國有意放開對中國的技術轉讓,並將中國視為不結盟、但友好的國家。
- 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被推選為中共中央代理總書記。
- 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並任中共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
- 1988年4月,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
- 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上被撤銷他所擔任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第一副主席的職務。
- 1989年7月,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撤銷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職務。
- 2005年1月1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資料來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趙紫陽,http://www.cppcc.gov.cn/2011/09/28/ARTI1317197350703283.shtml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7%B4%AB%E9%98%B3
華國鋒(1921-2008)
華國鋒(1921年2月16日-2008年8月20日),男,原名蘇鑄,字成九。山西交城人,山西省交城縣商業職業學校畢業,初中文化。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代、第二代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部長,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 1921年2月16日出生於山西省交城縣一個制革工人家庭。
- 1938年,蘇鑄投身抗日戰爭,參加交城縣犧牲同盟抗日游擊隊,取意「中華抗日救國先鋒隊」而改名「華國鋒」。
- 1938年10月由李伯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40年初,華國鋒擔任在交城縣工、農、青、婦、武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隨後任中共交城縣縣委書記兼縣武裝大隊政治委員。
- 1945年,改任了中共陽曲縣委書記、縣武裝大隊政委。
- 1948年冬,中共中央從華北抽調五萬名幹部隨軍南下接收南方城鄉,華國鋒隨軍南下。
- 1949年1月,他擔任中共晉中第一地區委員會宣傳部長,並在此時與韓芝俊結婚。
- 1949年8月2日,華國鋒被任命為中共湖南湘陰縣縣委書記、縣武裝大隊政治委員。
- 1951年6月,華國鋒調任在湖南湘潭任縣委書記,因為湘潭是毛澤東的故鄉,這一調動直接影響到華國鋒的仕途和後續政治生涯。
- 1952年8月,升任湘潭地委副書記兼專署專員,並組建韶山農村互助組。
- 1954年2月,成立合作社。
- 1954年11月,任中共湘潭地委書記,兼任湘潭軍分區第一政委。
- 1956年3月,調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文教辦公室主任、中共湖南省委文教部部長。
- 1957年8月,任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部長,貫徹「雙百」方針、促進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擴大統一戰線等方面。
- 1958年7月,當選為湖南省副省長,主管農村工作。
- 1959年9月,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
- 1959年12月任省政協副主席。
- 1965年,擔任總指揮主持修建韶山灌區工程。
- 1967年7月以後,任湖南省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副組長、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省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組長。
- 1968年4月,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成立,黎原擔任主任,龍書金、華國鋒、章柏森為副主任,華國鋒主管農業。
- 1969年4月,在黨的九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 1970年11月,當選為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並任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並兼任廣州軍區政委,成為湖南的第一把手。
- 1971年1月,華國鋒同志調國務院工作,任國務院業務組副組長,之後列席中央政治局會議。九一三事件中,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下,參與處理林彪集團問題的工作。
- 1971年10月,兼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書記。
- 1973年7月,任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組長。
- 1973年8月,在黨的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協助周恩來同志主抓農業工作,使全國糧食生產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他還在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輸油輸氣管道建設,保證市場供應和物價穩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 1975年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部長。
-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同志逝世。
- 1976年2月,根據毛澤東同志提議,中央政治局通過,華國鋒同志為國務院代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 1976年4月,根據毛澤東同志提議,中央政治局通過,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確定華國鋒為毛澤東的接班人。
-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身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華國鋒成為黨內排名第一的領導人,在治喪初期華國鋒就計劃解決「四人幫」問題。
- 1976年10月,他和葉劍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粉碎「四人幫」。
- 1977年2月,在人民日報上出現了「兩個凡是」的說法,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支持這一主張的中央領導人主要有汪東興、陳錫聯、紀登奎、吳德和陳永貴,這五人和華國鋒在黨內形成了「凡是派」,以毛澤東的生前指示為綱領「抓綱治國」。
- 1977年8月,中共提前召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華國鋒宣布「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結束。華國鋒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連同1976年以來一直擔任的國務院總理於一身,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兼任共產黨、解放軍和中央人民政府一把手的領導人。
- 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決定恢復中共中央書記處,胡耀邦任總書記,趙紫陽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讓華國鋒親信中共中央副主席汪東興以及紀登奎、吳德、陳錫聯辭職,開始改變權力高度集中於華國鋒的格局。
- 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辭去兼任的國務院總理一職。
- 1981年6月,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職務。
- 1982年9月,任中央中共委員,但不再列於中央政治局候選名單,完全退出中共中央領導。
- 2008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E%E5%9B%BD%E9%94%8B
華國鋒紀念網,http://www.chairmanhua.org/about.php
江澤民(1926-2022)
江澤民(1926年8月17日-),男,漢族,祖籍安徽省徽州府婺源縣江灣,江蘇省揚州市人。
- 1926年8月 生於江蘇省揚州市,祖父江石溪為揚州名醫,生父江世俊為普通職員,是家中次子。
- 1939年7月 江世俊六弟江上青為革命犧牲後,江世俊將江澤民過繼給江上青為養子。
- 1943年夏天 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參加中共領導的地下學生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成為交通大學機電系學生,為學運骨幹。
- 1946年6月 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49年上海戰役前夕,江澤民與工廠工人合力保護財產免遭中國國民黨破壞。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入上海市區後,他的中共黨員身份公開,他被任命為工廠的黨代表,併兼任副工程師工務科科長兼動力車間主任。不久,負責主管上海工業的汪道涵又提拔他升任總經理。工廠在他的管理下不斷拓寬業務,並形成了日後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廠。
- 1951年1月6日, 與養母王者蘭的姪女王冶坪結婚。
- 1952年7月,汪道涵將25歲的江澤民調至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中國肥皂公司任副廠長,進行國有化改造。
- 1953年,隨著汪道涵擔任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機械工業部(1954年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澤民也隨之調入第一機械工業部,擔任上海第二設計分局電器專業科長。
- 1954年11月,江澤民被調往新成立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並與其他700餘名技術人員被派往蘇聯莫斯科接受培訓。
- 1956年 自前蘇聯實習回國,任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動力分廠廠長。
- 1958年底至1959年初,受中蘇交惡影響,長春一汽開始重組,七個處被合併成新的動力分廠,由江澤民擔任廠長,負責所有分廠的動力需求。
- 1962年,汪道涵調江澤民到上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第一副所長,併兼顧發展國際合作。
- 1965年,第一機械部調他擔任新成立的武漢熱工機械研究所所長兼黨委副書記(代理黨委書記)。
- 1966年 「文革」爆發,江澤民遭批判,被勒令「靠邊站」,送往五七幹校勞動。
- 1970年,江澤民離開幹校返回北京,成為第一機械工業部外事局副局長。
- 1972年,江澤民在完成羅馬尼亞任務後,再度出任一機部外事局副局長。
- 1973年3月中羅(羅馬尼亞)兩國最終敲定關於援建十五座工廠的協議。
- 1973年 被第一機械工業部革委會任命為外事局局長。
- 1980年 受汪道涵力薦任中國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及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並獲增補為全國政協五屆委員。
- 1982年3月,國務院進一步實行機構改革,將兩個委員會與其他幾個部委合併成立對外經濟貿易部。
- 1982年5月,江澤民則改任新成立的電子工業部第一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 1982年9月,他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 1983年6月,江澤民升任電子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任內提出了電子工業發展計劃,並獲得國務院批准。
- 1985年6月 由中共中央任命為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並當選為上海市市長。
- 1987年11月 被選為中共十三屆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其後升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
- 1989年6月24日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
- 1990年4月 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 1993年3月 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當選為國家主席及國家軍委主席。
- 1995年1月 發表大陸對台灣八點主張的新春講話,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被稱為「江八點」。
- 1997年7月 在香港主持主權回歸交接儀式。
- 1999年12月 在澳門主持主權回歸儀式。
- 2000年2月 在廣東考察時,提出「三個代表」要求加強黨的建設,帶領人民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 2002年11月 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卸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由胡錦濤接任。
- 2003年3月 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卸任國家主席,由胡錦濤接任。
- 2004年9月 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由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兼任。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江泽民
江澤民大事記,太陽報,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707/00407_007.html
朱鎔基(1928-)
朱鎔基(1928年10月23日-),乳名長庚,湖南長沙人,祖籍安徽鳳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經濟學家,前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第十四、十五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及第五任國務院總理。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電機製造專業。明朝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個兒子岷莊王朱楩的後裔。
- 1928年10月23日,朱鎔基出生在湖南省長沙縣安沙鎮和平村棠坡,棠坡朱氏為朱元璋的直系後裔,為朱元璋第十八個兒子岷莊王朱楩一支,明末先祖為躲避滿清追殺,因而由湖廣武岡遷徙至長沙縣棠坡隱居,朱鎔基是為朱元璋十九世孫。
- 1941年2月,朱鎔基考入湖南私立廣益中學(湖南師大附中前身)。
- 1944年10月,朱鎔基考入國立八中永綏高中分校(現花垣縣)。
- 1946年7月,朱鎔基轉學到長沙的湖南省立第一中學(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前身)。
- 1947年,朱鎔基自湖南省立第一中學畢業,在上海考入國立清華大學,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入學後便參加學生運動,先後出任班長、學生會主席。
- 1948年12月參加了中共地下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
- 194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51年自清華大學電機系電機製造專業本科畢業,分配到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計劃處,擔任生產計劃室副主任。
- 1952年12月,東北人民政府撤銷後,作為100餘名「地方支援中央」的幹部之一,既懂經濟又有工作經歷的朱鎔基隨馬洪、安志文等人來到國家計委工作。在國家計委,朱鎔基起初擔任燃料動力局的組長,負責管電。
- 1954年到工業綜合局擔任組長,負責綜合處工作。隨後任國家計委主任辦公室副處長,擔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張璽的秘書。後來,因張璽患癌症,朱鎔基乃同時兼任國家計委機械工業計劃局綜合處負責人,擔任國家計委機械工業計劃局綜合處副處長。
- 1957年,中國共產黨開展整風運動,實行「大鳴大放」,同事們說朱鎔基是國家計委黨組領導的秘書,一定要朱鎔基帶頭向黨組提意見,於是朱鎔基就在局裡講話3分鐘。
- 1957年10月份以前,大家都認為朱鎔基提出的意見不錯,但到10月份以後,隨著反右運動的展開,大家說朱鎔基的意見要重新考慮。
- 1958年1月朱鎔基便被打成「右派」。但對朱鎔基的處理非常寬,他僅被撤銷機械工業計劃局綜合處副處長職務、行政降兩級、開除中國共產黨黨籍,下放農場勞動改造。
- 1969年。國家計委黨組始終沒有將朱鎔基下放。
- 1970年至1975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朱鎔基在設在湖北襄樊的國家計委「五七」幹校勞動五年。
- 1975年後,朱鎔基回到北京,當時其關係仍在國家計委,但被分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管道局電力通訊工程公司工作,先後任辦公室副主任、副主任工程師。
- 1978年,馬洪要朱鎔基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擔任研究室主任。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糾正了錯劃朱鎔基為右派的問題,同時恢復朱鎔基的中國共產黨黨籍和職務。
- 1979年至1982年,朱鎔基任國家經委燃料動力局處長、綜合局副局長。
- 1982年,新的國家經委成立後,朱鎔基開始擔任國家經委委員兼技術改造局局長。
- 1983年,朱鎔基擔任國家經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 1985年,擔任國家經委常務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直到1987年初赴上海任職。
- 1984年出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 1987年11月1日,朱鎔基當選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同年12月調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
- 1988年4月25日,任上海市市長。
- 1989年8月,兼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解決「菜籃子」、交通、住房三大民生工程;同時,他倚重法制鐵腕治吏,重典治亂、高壓反貪,颳起「廉政風暴」;大刀闊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傳統工業「金蟬脫殼」「返老還童」;大膽推出財權、事權下放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強力推行「一個機構、一個窗口、一個圖章」的「高效廉潔政府」;堅持「上海經濟同世界經濟接軌」的理念,拍板籌建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動浦東開放開發。
- 1991年4月8日,全國人大七屆四次會議補選朱鎔基為國務院副總理,兼任國務院生產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
- 1992年6月,兼任國務院經濟貿易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
- 1992年10月19日,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從原來的中央候補委員直接晉升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五),成為正國級黨和國家領導人,被視為破例提拔。
- 1993年3月29日,在全國人大八屆一次會議上,朱鎔基被任命為排名第一的國務院副總理,負責國務院常務工作,領導中國經濟決策。
- 1993年6月,兼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至1995年6月。
- 1994年,朱鎔基一口氣推出財稅制度、金融體制、投資體制、企業制度、住房制度、物價體制六個方面的改革。財稅制度上推行「分稅制」,使中央取得財政收入的大部分,地方只拿到小部分。
- 1997年9月19日,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上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黨內排名由第五上升為第三,僅次於江澤民和李鵬。
- 1998年,朱鎔基兼任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組長。
- 1998年3月,朱鎔基接替李鵬出任國務院總理,提出「一個確保、三個到位、五項改革」的施政方針。
- 1998年4月,兼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
- 1998年5月兼任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主任。
- 2002年11月15日,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後卸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2003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後卸任國務院總理,正式退休。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9%95%95%E5%9F%BA
胡錦濤(1942-)
胡錦濤(1942年12月21日-),安徽省績溪人,生於江蘇泰縣(今泰州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水利工程師。196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7月參加工作,相繼畢業於江蘇省泰州中學及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河川樞紐電站專業。曾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務。
- 1942年12月21日,生於江蘇省泰縣(今泰州市)。
- 1959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學習。
- 196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64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胡錦濤作為清華大學選派的100名學生參加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10月1日當天,胡錦濤又被選入清華大學遊行隊伍,參加了國慶大遊行。之後,胡錦濤把參加《東方紅》排練和遊行的感受寫成一篇文章,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 毛澤東思想的頌歌——工人農民戰士學生座談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發表在1964年10月6日的《人民日報》上,這便是胡錦濤首次出現於此報。
- 1965年大學畢業後,胡錦濤被學校留在水利系參加科研工作、任教,並繼續擔任政治輔導員。
- 1968年,胡錦濤前往位於甘肅的水電部劉家峽工程局房建隊,參加工作並勞動。
- 1969年至1974年,在水利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歷任技術員、秘書、機關黨支部副書記。
- 1974年,調任甘肅建設委員會秘書,此後歷任甘肅省建委設計管理處副處長、甘肅省建委副主任。
- 1982年9月,胡錦濤進入共青團系統,出任共青團甘肅省委書記,自此走上仕途發展的快車道;擔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
- 1982年12月,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此時胡錦濤剛滿40歲(年輕),此為當時鄧小平提倡「幹部四化」的體現。
- 1984年,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期間曾訪問日本,受到禮遇。
- 1985年7月出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首次得以主政一方。 (1986年,貴州的人均生產總值僅為461元人民幣,在中國省級行政區中排名倒數第一)
- 1988年,針對畢節地區的生態和貧困問題,胡錦濤推動實施了畢節生態試驗區,確定生態建設、扶貧開發、人口控制三大主題,努力探索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並邀請北京的考察小組親自前往調研。
- 1988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建立「貴州省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在此後,畢節地區情況進步明顯,從1987至2011年,畢節生產總值增長41倍,財政收入增長9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3倍,城鎮化率、森林覆蓋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左右,少出生人口150多萬,勞務輸出人口150多萬,轉移農村人口180萬,減少了絕對貧困人口345萬。)
- 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胡錦濤正式當選為中央委員。
- 1988年10月14日,貴州大學發生進修學員毆打致傷本校學生事件,後來又演變發展成數千名學生上街遊行示威的群體事件。面對事態,胡錦濤連夜召開會議,與示威大學生進行商討並進行協調,最終化解這一事件。
- 1989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由胡錦濤轉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
- 1989年3月8日,中央政府宣布拉薩戒嚴,胡錦濤領導下的西藏黨委迅速響應,果斷處置了騷亂,迅速恢復了社會秩序,戒嚴直至1990年5月1日解除。
- 1990年4月30日,胡錦濤發表講話,將平息拉薩騷亂定性為西藏反分裂鬥爭的重大勝利,並指出境內外分裂勢力、達賴、台獨等分裂主義分子仍然是西藏社會的隱患。
- 1992年初,胡錦濤返回北京,起初曾在中共中央組織部工作,參與十四大的籌備工作。
- 1992年10月19日,為響應當時國家幹部年輕化的舉措,經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推薦及鄧力群提名,時年49歲的胡錦濤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越級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七)、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負責常務工作),進入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層,成為正國級領導人。
- 1993年2月,胡錦濤接替喬石,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在此期間,胡錦濤主要分管黨務和組織等工作。
- 1997年3月,鄧小平逝世後,在胡錦濤、溫家寶、尉健行陪護下,鄧小平的骨灰撒入大海。
- 1997年9月19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書記處書記,黨內排名由第七上升為第五。
- 1998年3月,胡錦濤在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接替榮毅仁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 1999年再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成為江澤民名副其實的副手,為接下來的接班而做準備。
- 1999年5月,胡錦濤以國家副主席身份就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一事發表了電視講話,闡述中國政府態度,並肯定各地的集會遊行。
- 2002年11月15日,59歲的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接替江澤民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也成為了國家的最高領導人。
- 2003年3月,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第六屆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在上任後的首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強調「憲法的不可侵犯性」。中國政府也首次發布了關於中國社會動盪的數據,並贊同人民有知情權。
- 2003年,在其上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之際,兩岸首次開通春節台商直航包機。
- 2003年非典疫情中,胡錦濤政府行動果斷,及時免去了衛生部部長張文康和北京市市長孟學農的官職。以平民領導人的姿態受到了人們的稱讚。在經濟方面,取消了農民農業稅,對民工採取更寬鬆的政策,率先扶持內陸城市,實施基本醫保制度,增加城市地區的最低工資金額,建設經濟適用房項目。
- 2004年和2005年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分別當選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
- 2005年3月1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投票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被認為是從法理上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
- 2006年9月,首次處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級別的官員,原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被免去職務並接受調查。
-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上連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 2008年1月15日,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聲稱今後會把反腐敗工作的成效看作是取信於民的重要指標,這是中國進入轉型發展近30年來第一次明確提出來的關於反腐敗目標的看法。
- 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連任國家主席及中央軍委主席。
- 2008年,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執政後,兩岸政策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在原有的「小三通」基礎上,兩岸開通了周末直航包機,並於2009年起將包機改為定期班機。
- 2008年6月,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北京共同簽署《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並於同年7月開放中國大陸居民赴台團隊游。
- 2009年9月29日,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身份發表了針對民族問題的講話。
- 2011年起,開放部分城市居民的赴台個人游。
- 2012年3月,二度處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級別的官員,原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免去職務並接受調查。
- 2012年11月,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後,卸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由習近平接任。
- 在2013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胡錦濤卸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國家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同樣由習近平接任。胡錦濤自此正式退休,結束了其四十餘年的政治生涯和二十餘年的最高層生涯。
- 2014年9月,胡錦濤出席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
- 2015年9月3日,胡錦濤出席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
- 2017年10月,胡錦濤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 2018年3月「科學發展觀」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2019年10月1日,胡錦濤出席觀看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
- 2021年7月1日,胡錦濤出席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3%A1%E9%94%A6%E6%B6%9B
溫家寶(1942-)
溫家寶(1942年9月15日-),中國天津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學家及前政治人物。196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本科與碩士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曾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前主要領導人之一,為第十五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六、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並曾出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1998-2003)、總理(2003-2013)等職務。
- 1954至1960年就讀於天津市南開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
- 1965年4月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了地質學院造反派組織「地院東方紅」。
- 1967年9月參加工作。
- 1968年赴甘肅,相繼任省地質局地質力學隊技術員、政治幹事、隊政治處負責人、隊黨委常委及副隊長。
- 1979年起,歷任甘肅省地質局副處級幹部、工程師和副局長,逐漸進入政界開始擔任領導職務。
- 1982年,乘國家幹部「四化」之東風,經時任國家地質礦產部部長孫大光舉薦,赴京擔任地礦部政策法規研究室主任,後升任地礦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及政治部主任,成為省部級幹部。
- 1985年,溫家寶作為黨工幹部,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任內出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一年後,晉升為主任進入中共中央高層。
- 1987年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
- 1989年5月(八九民運中期),部分學生於天安門前開始絕食抗議。據《李鵬六四日記》記載,在李鵬宣布戒嚴,準備實施武力鎮壓學生時,溫家寶表態堅決支持中央的決定,5月下旬,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為抵制軍隊戒嚴,決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事件移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解決,為此趙紫陽要求中共中央辦公廳立即電傳在美國訪問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萬里回國;而溫家寶並未執行命令,將電報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否決,從而為延緩萬里回國和調集軍隊進行鎮壓起了關鍵作用。
- 1989年5月20日凌晨4時許,溫家寶以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的身份,陪同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要求學生停止絕食活動。學運不久後演變為六四事件,趙紫陽因為在這場學生運動中的表現受到了黨內譴責並被撤職;而溫家寶並沒有受到影響,繼續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直到1993年。
- 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後溫家寶先後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身份,仍兼任中央辦公廳主任、及中央直屬機關工委書記。
- 1992年10月,溫家寶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
- 1993年,開始負責農業和農村工作,出任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 1997年,溫家寶在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連任中央書記處書記。
- 1998年在朱鎔基任職總理期間,出任主管農業和金融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中央金融工委書記;主管農業、金融、科學技術、防汛救災、城鎮建設等工作。
- 1998年中國水災,時任副總理的溫家寶擔任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總指揮在前線抗災。
- 2002年11月,在中共第十六屆一中全會上,溫家寶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三),進入最高領導層,2007年10月獲得連任。
- 2003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溫家寶被任命為國務院總理。
- 2003年,溫家寶推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收攏土地放貸,抬高土地價格。
- 2005年溫家寶訪問印度,宣布與印度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
- 2006年,(陳良宇事件)溫家寶就任國務院總理期間,借「違規動用社保基金投資」為名罷免並懲處了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並宣稱「社保基金是高壓線」。
- 2007年,國務院將社保基金投入目前高速紅利中的京滬高鐵,試點成功,並以此推廣。在成功扳倒陳良宇之後,溫家寶的經濟政策才勉強得走出中南海,然而地方勢力過於龐雜,利益集團相互交織,多數改革未得到落實。
- 2007年2月26日,新華社罕有地發表以他個人名義署名的《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的5000字政策性宣示文章,指出「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並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但遭到全國政協副主席、社科院院長陳奎元在社科院改革座談會上的批評。
- 2007年4月10日至13日,到日本進行國事訪問,是次行動被稱為「融冰之旅」,並在日本立命館大學切磋棒球技藝。發表了中日兩國承認彼此為「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新聞公報;並首次與明仁天皇進行會談。
- 2008年3月,連任國務院總理;並兼任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國家國防動員委員會、國家能源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組長等職。
- 2015年9月3日,溫家寶出席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
- 2017年10月,溫家寶出席中共十九大。
- 2019年,汶川大地震十一周年前夕,溫家寶重返災區探望群眾。
- 2019年9月30日晚,溫家寶出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國務院招待會;10月1日,溫家寶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
- 2020年6月27日,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校長嚴純華、校長助理李鵬傑、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院長孟興民等人前往北京看望溫家寶,溫家寶替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題寫院訓。
- 2021年4月,溫家寶在澳門報紙《澳門導報》上分四部分發表了回憶母親的長篇文章。在文章中,溫家寶稱任職中南海期間自己「奉命唯謹,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受事之始,即常作歸計。」「我同情窮人、同情弱者,反對欺侮和壓迫。我心目中的中國應該是一個充滿公平正義的國家,那裡永遠有對人心、人道和人的本質的尊重,永遠有青春、自由、奮鬥的氣質。我為此吶喊過、奮鬥過。」該文章發布在微信公眾號上,鳳凰網等中國大陸媒體進行了轉載,不過隨後遭刪除,微信上的文章也無法分享。
- 2021年7月1日,溫家寶出席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A9%E5%AE%B6%E5%AE%9D
薄熙來(1949-)
薄熙來(1949年7月3日-),男,山西定襄人,生於北平,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家,中國共產黨前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共第十六、十七屆中央委員,第十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2012年9月被開除黨籍。他是中共八大元老之一薄一波的次子。
- 1949年出生於北平市(後改稱北京市),父親薄一波是財政部首任部長。
- 1956年9月就讀於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當時曾與劉少奇(第二任國家主席)女兒劉平平同班,班主任是關敏卿。
- 1962年考入北京市第四中學初中。
- 1965年考入北京市第四中學高中。
- 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和二姐薄潔瑩隨父母前往廣州避難。
- 1967年1月父母先後被紅衛兵抓回北京。
- 1968年1月至1972年11月關押在北京市立水橋北苑少管所,進「可教育好子女學習班」參加勞動。
- 1972年成為北京市二輕局五金機修廠工人。
- 1978年參加高考考進北京大學,於歷史系世界史專業本科學習。
- 1979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198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82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得國際新聞學碩士學位。後歷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中共中央辦公廳幹部。
- 1990年成為中共大連市委常委和大連市副市長。
- 1993年成為大連市市長,黨內地位不斷提升。
- 1995年6月當選為中共大連市委副書記。
- 1998年1月連任市長。
- 1999年9月薄熙來改任中共遼寧省委常委、遼寧省大連市市委書記。
- 1999年,大連被評為中國首批旅遊城市,時任國家旅遊局局長的何光偉給大連旅遊定位為「浪漫之都」。
- 2001年張國光被逮捕和撤職後,薄成功擔任代省長。
- 2002年當選中央委員。
- 2003年正式出任遼寧省省長一職。
- 2004年進京主政商務部、黨組副書記。
- 2007年10月22日,薄熙來在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躋身黨和國家領導人行列,但薄熙來的兩名主要競爭對手,時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和時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李克強則越級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隨後他卸任商務部長,接任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而薄熙來的前任、競爭對手汪洋調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
- 2009年-2011年間,薄熙來主政重慶期間,發動打擊有組織犯罪和腐敗的「打黑」持久戰,包括商人、警察、法官、政府官員和薄的政敵;行動由曾經在遼寧與薄共事的重慶市公安局長王立軍監督。
- 201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決定,停止薄熙來擔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職務,由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薄熙來立案調查。
- 2012年10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告: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罷免了薄熙來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職務,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的有關規定,薄熙來的全國人大代表資格終止,可移交司法。
- 2012年11月7日,中共十七屆七中全會確認中共中央政治局對薄熙來開除黨籍。
- 2013年7月25日,中國山東省濟南市人民檢察院向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就薄熙來涉嫌受賄、貪污、濫用職權一案提起公訴。
- 2017年,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薄熙來因罹患肝癌申請保外就醫,獲得當局批准後,在遼寧省大連市棒棰島接受治病。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6%84%E7%86%99%E6%9D%A5
栗戰書(1950-)
栗戰書(1950年8月30日-),男,河北平山人,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及現任主要領導人之一。
家世背景:栗戰書祖父栗從周是河北省平山縣杜家莊村小學校長。栗戰書四叔祖栗再溫在北京讀大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擔任山東省副省長。栗戰書的父親名栗政修,他的叔叔栗政通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二軍營長,1949年在扶郿戰役中陣亡。栗政通陣亡後,栗戰書的父親栗政修日夜兼程,用了30多天時間,才將栗政通的欞棺從陝西運回河北老家。第二年,栗戰書出生,栗政修以「戰地家書」之意為兒子取名「戰書」,表達對兄弟的懷念之情。
- 1950年,栗戰書出生在平山縣杜家莊村。
- 1971年11月,河北省石家莊地區財貿學校物價專業學習。
- 1972年12月,畢業後,在河北基層黨政機關工作,任石家莊地區商業局辦公室幹事、副主任。
- 1976年2月,任石家莊地委辦公室資料科幹事、科長。
- 1980年10月,進入河北師範大學夜校政教系學習。
- 1982年,因為當時中國社會上出現了否定社會主義的思潮,栗戰書致信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在信中建議高唱《社會主義好》,並將原歌詞中「右派分子想反也反不了」改成「反動分子想反也反不了」。這封信被批轉中共中央宣傳部,後來發表在1982年5月26日《人民日報》第四版上,署名「中共河北省石家莊地委辦公室栗戰書」,栗戰書由此名聲大增。
- 1983年7月,任中共無極縣委書記,在此期間,習近平在鄰近的正定縣擔任縣委書記。栗戰書與習近平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為日後被重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985年10月,越級升任中共石家莊地委副書記、地區行署專員。
- 1986年4月,任共青團河北省委書記。
- 1990年11月,任中共承德地委副書記、地區行署專員。
- 1992年8月至1994年12月,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專業學習。
- 1993年4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秘書長,晉升副部級,成為時任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程維高的大管家。由於與程維高的秘書、時任河北省國家稅務局局長李真產生矛盾,栗戰書於1997年12月遭到邊緣化,被調任河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 1998年7月,調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省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
- 2000年11月,任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部長。
- 2002年1月,任中共西安市委書記,同年4月兼任西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 2002年5月,晉升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西安市委書記。在西安任職期間,提出「中國西安,西部最佳」的創建目標。
- 2003年12月,栗戰書轉任中共黑龍江省委副書記。
- 2004年10月,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 2007年12月25日,張左己辭去省長職務後,在副部級徘徊了十五年的栗戰書才得以晉升,出任代理省長,晉升正部級。
- 2008年1月27日,正式選為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省長。
- 2010年8月21日,栗戰書調往貴州,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
- 2010年9月28日,被補選為貴州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 2012年4月19日,連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
- 2012年7月18日,栗戰書被調到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常務副主任(正部長級)。
- 2012年9月1日接替令計劃,任中央辦公廳主任,10月23日起兼任中央直屬機關工委書記。
- 2012年11月15日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栗戰書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晉升副國級,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 栗戰書被視為習近平結交最久、最信任的心腹之一。
- 2017年10月25日,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三),進入最高領導層。隨後栗戰書不再兼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由丁薛祥接任。
- 2018年3月17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接替張德江,全票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2019年12月28日,栗戰書執掌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廢除了實行近30年的收容教育制度。
- 2020年6月30日,在栗戰書的監督下制定的香港國安法以極速獲得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97%E6%88%98%E4%B9%A6
習近平(1953-)
習近平(1953年6月15日-),祖籍河南鄧州,籍貫陝西富平,生於北京,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969年參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基本有機合成專業,修有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法學博士學位。
- 1953年6月15日,生於北京。當時他的父親習仲勳已經官至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和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 1960年,入讀北京市八一學校,寄宿學校。
- 196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的習仲勳因牽涉「反黨小說《劉志丹》案」而失去職位,且被監押到北京衛戍區。習家受到嚴重衝擊並被抄家,因此習近平隨母親齊心遷居中共中央黨校。
- 1965年從北京市八一學校小學部畢業。
- 1965年9月入讀八一初中部。
- 1966年12月初,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不久,首都中學紅衛兵聯合行動委員會(簡稱聯動)成立。但因當時父親習仲勳被打倒,習近平被歸類為「黑幫子弟」,並沒有很深地涉及聯動的活動。後來,習近平被抓到中共中央黨校集中觀察審查,並被送往少管所「黑幫」子弟學習班。
- 1968年,北京八一學校被徹底解散,習近平被分到北京第二十五中學,並在此和聶衛平成為好友。
- 1968年12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發起上山下鄉運動,習近平屬於被號召之列。
- 1969年,被下放到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
- 1974年(一說1973年),習近平開始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因為父親習仲勳的問題,習近平的入團申請與入黨申請屢次被駁回,在遞交十餘次後才被批准。此後,因突出的表現和領導能力,習近平當選為梁家河大隊的黨支部書記。
- 1975年,習近平經由工農兵學員推薦制,進入清華大學化工系基本有機合成專業學習。
- 1979年4月,習近平從清華大學畢業,分配到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擔任其父好友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國防部部長耿飈的三個秘書之一;當時父親習仲勳亦已經復出,出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
- 1979-1982年,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現役軍人。
- 1982-1983年,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
- 1983-1985年,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正定縣武裝部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
- 1985-1988年,福建省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
- 1987年9月1日,習近平和著名歌唱家彭麗媛結婚。由於在副市長任內並沒有甚麼政績,並且名聲不佳,因此沒通過廈門人大的等額選舉所需的50%選票,而被調到寧德。
- 1988年,調任中共福建省寧德地區地委書記、寧德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期間懲治官員腐敗四百餘人,並重點查辦福鼎縣林增團、寧德地區僑聯副主席鄭錫煊等腐敗要案。
- 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習近平下令阻止試圖進入寧德的溫州學生搞串連。
- 1990-1993年,福建省福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福州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兼任閩江職業大學(今閩江學院)校長。在其任內興建長樂國際機場、建造福州至廈門公路、開發馬尾新港區、引進外資企業600多家,其中台資企業佔五成。
- 1993-1995年,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福州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
- 1996年,習近平晉升中共福建省委副書記,不再擔任福州市委書記、閩江職業大學校長,福建省高炮預備役師第一政委。
- 1998-2002年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職研究生班學習,以《農村市場化研究》為學位論文題目,獲法學博士學位。
- 1999-2000年,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南京軍區國防動員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國防動員委員會主任,福建省高炮預備役師第一政委。
- 2000-2002年,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南京軍區國防動員委員會副主任,福建省國防動員委員會主任,福建省高炮預備役師第一政委。2000年任福建省省長,期間協助中央處理朱鎔基總理督辦的廈門「遠華案」。
- 2002年10月,習近平轉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代省長。
- 2002年11月,隨著浙江省委原書記張德江升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並調任廣東,習近平升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
- 2003年1月,兼任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他在任期間延續了以前在各地的下級調研習慣;並提出「八八戰略」、「五大百億工程」,重視民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外資並增強民間資金流動。
- 2006年,浙江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一萬八千元人民幣,農民人均收入超過七千元人民幣,位列中國各省區第一名。
- 2007年3月,習近平被調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
- 2007年6月20日,上海市徐匯區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補選習近平為第十二屆上海市人大代表;浙江省人大代表資格因職務調離浙江省行政區區域而取消。
-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召開,習近平與李克強等一起當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六),外界視兩人為胡錦濤和溫家寶的接班人。
- 2007年12月,習近平又從原政治局常委曾慶紅手中,接過了中共中央黨校校長的職務。
- 2008年1月29日,習近平在上海市第十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代表團)。
- 2008年3月1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任職期間,習近平分管黨建、組工、港澳、北京奧運籌辦等工作。
-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決定增補習近平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 2010年10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決定習近平為國家軍委副主席。
- 2012年11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隨即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當選新一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並出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執掌軍權,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代最高領導人。
- 2013年1月31日,習近平在第十四屆上海市人大第一次會議上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上海代表團)。
- 2013年3月14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循例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成為代表國家象徵的國家元首。
- 2016年10月,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表述標誌著「習核心」的出爐。
- 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獲得連任中央委員,並全票通過將以其命名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成為黨的指導思想。
- 2017年10月25日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上,以全票連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開始第二個任期。
- 201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憲法修正案(草案)》,草案包含確立國家監察機關,賦予地級以上行政區地方立法權,確立憲法宣誓,取消國家主席和副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等內容。
- 2018年3月17日,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全票連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 2019年-2020年香港反修例風波。
- 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會議宣布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征程。
-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宣布「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9%A0%E8%BF%91%E5%B9%B3
李克強(1955-)
李克強(1955年7月1日-),安徽定遠人,祖籍江西武寧,生於安徽合肥,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和經濟學院,擁有法學學士、經濟學博士學位,在職研究生學歷。
- 1955年7月1日生於合肥。
- 1972年至1974年在合肥八中高中部學習。
- 1974年至1976年為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知青。
- 197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1976年至1978年擔任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大廟大隊黨支部書記。
- 1982年起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團委書記、中國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
- 1993年至1998年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
- 1998年6月,轉任河南省省長,開始了在河南長達7年的工作,期間河南省的經濟總量躍居至全國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 1998年7月,任河南省副省長、代省長。
- 1999年2月,任河南省省長。
- 2002年1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省長。提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把富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
- 2003年1月,任河南省委書記、河南省人大常委會的主任。提出「中原崛起」概念,協調發展大中小城市、規劃建設鄭東新區、謀劃中原城市群、振興小城鎮等一系列舉措相繼展開。
- 2004年12月至2007年11月,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 2007年10月22日,52歲的李克強在中共十七屆一中全會上從中共中央委員直接晉升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第七),成為正國級領導人。
- 2007年11月被任命為國務院黨組副書記,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為2008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中接任國務院副總理做準備。
- 2008年3月17日,李克強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七次全體會議上,根據溫家寶總理的提名,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排名第一)。
- 2012年11月15日,李克強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連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黨內排名由第七上升為第二,僅次於新當選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
- 2013年3月,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接替溫家寶出任國務院總理。
- 2017年10月24日,李克強以全票當選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
- 2017年10月25日的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上,再次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排名維持第二,僅次於習近平。
- 2018年3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獲得連任。
- 2020年1月,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在全國各地蔓延,李克強擔任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85%8B%E5%BC%BA